善世禅师游方归朝

前年拜辞去,今春二月归。

未闻湖海阔,但见禅眸辉。

踏雪来朝觐,家风祖佛规。

默坐各无语,方寸究徘徊。

樱花才脸笑,柳眼正舒眉。

独翁任清净,愚俗多险危。

奸猾不善死,到处冢累累。

尔心鉴此患,弃家永不回。

年年常作客,如蓬被风吹。

哀悯自天祐,仁深久必为。

切记无住相,与佛莫相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善世禅师游方归来的情景,充满了哲理和深意。首句“前年拜辞去,今春二月归”,简洁地勾勒出禅师离家远游,历经一年后返回的旅程。接着,“未闻湖海阔,但见禅眸辉”两句,以湖海的广阔反衬出禅师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之光,巧妙地展现了禅宗修行的境界。

“踏雪来朝觐,家风祖佛规”描绘了禅师归来的场景,他带着对佛法的虔诚与对家风的尊重,仿佛是朝圣一般。而“默坐各无语,方寸究徘徊”则通过禅师与他人相对无言的状态,暗示了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探索,方寸之间,思绪万千。

“樱花才脸笑,柳眼正舒眉”两句运用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象征着禅师归来时的喜悦与生机,同时也寓意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接下来,“独翁任清净,愚俗多险危”对比了禅师的清净与世俗的复杂,强调了心灵的纯净对于避险的重要性。

“奸猾不善死,到处冢累累”警示人们奸诈狡猾的行为终将导致不幸的结局,暗含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最后,“尔心鉴此患,弃家永不回”表达了禅师希望人们能从他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放弃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年年常作客,如蓬被风吹”描绘了禅师常年漂泊的生活状态,比喻人生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哀悯自天祐,仁深久必为”表达了对慈悲与仁爱的信仰,认为上天会保佑那些心怀仁慈的人。“切记无住相,与佛莫相违”则是对修行者的重要教诲,提醒他们要摒弃外在的执着,与佛法保持一致,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善世禅师的修行之路,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体现了明代文学中对个人精神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关注。

收录诗词(135)

朱元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 字:国瑞原名重八
  • 生卒年: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相关古诗词

赓僧锡杖歌

由来震旦始乾竺,扶老应须栖此杖。

铃铃琅琅妙且奇,撼振一声空谷响。

或时化作飞龙威,长空如水何相持。

有时比翼论端的,方觉玄关显现时。

志悟未通心委曲,鸿濛浑沌同尘俗。

蓦然一悟凌烟霞,觉此觉他方意足。

神眸昭昭众生顾,隐隐微微如法故。

每担日月猢狲藤,簟食由来饱祗树。

形式: 古风

寺中猫食肉

紧行慢行皆虎形,室中捕鼠百般能。

精舍一隙透灵鼠,朽残经卷将何补。

为斯育尔佛释迦,日逐随僧常茹素。

常茹素,一旦筵前舒爪距。

尔勤尔役诚可录,赏彼丹衷命食肉。

形式: 古风

春日钟山行

我爱山松好,云埋常不老。

几度春风吹更绿,胜似逢瀛美三岛。

石径闻蕊馨流泉,嫩青草草青啼鸟。

涧边幽玄鹤,摩空来晨蚤。

锦衣队列出山阿,饮客婆娑归更饱。

山清水清我亦清,有秋足我斯民宝。

形式: 古风

倭扇行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捲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常云冉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辨。

王无辨,褶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干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