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须知春色醲于酒,醉得游人意自狂。
直使华颠老公子,看花争入少年场。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人们沉浸其中的欢愉之情。诗人巧妙地将春色比作醇厚的美酒,让人醉心其中,游人的意态变得狂放不羁。即使到了老年,白发苍苍的贵族也愿意投身于赏花的行列中,与年轻人一同享受这份春日的乐趣。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同时也蕴含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
不详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学者称明道先生。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贪花自是少年事,沉酒定嫌醒者非。
顾我疏慵老山野,却骑归马背斜晖。
下马问老仆,言公赏花去。
只在近园中,业深不知处。
桃李飘零杏子青,满城车马响春霆。
就中得意张公子,十日花前醉不醒。
妖言莫信传张恶,虚气休将碎唾壶。
借问闲窗静狐背,何如争胜击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