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西还时李生云沾方读盐铁论

积雪冻关河,我行复千里。

忽闻弦诵声,远出衡门里。

在汉方盛时,言利宏羊始。

桓生书一编,恢卓有深旨。

发愤刺公卿,嗜利无廉耻。

片言折斗筲,笃论垂青史。

矧乃衰乱仍,征敛横无纪。

转饷七盘山,骨满秦川底。

太息问朝绅,食粟斯已矣。

幸哉荀卿门,尚有苞邱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由顾炎武所作,题为《岁暮西还时李生云沾方读盐铁论》。诗中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千里关河之上的景象,突出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随后,诗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弦诵之声,仿佛是来自遥远的衡门之内,这声音在寂静的旅途中显得格外清晰,引人遐想。

接着,诗人通过“在汉方盛时,言利宏羊始”这一句,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汉代的宏羊为例,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利益的追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接下来的“桓生书一编,恢卓有深旨”,则赞扬了桓生的著作,认为其内容深邃且具有远见卓识。

“发愤刺公卿,嗜利无廉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官场中贪污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他指出,一些官员为了私利,不顾廉耻,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接着,“片言折斗筲,笃论垂青史”两句,赞扬了那些敢于直言、坚持真理的人,他们的言论虽少,却能深刻影响历史。

最后,诗人感慨于社会的衰败与混乱,以及无休止的征敛,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他以“转饷七盘山,骨满秦川底”形象地描述了战争与赋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诗人不禁向朝中的士大夫发出质问:“太息问朝绅,食粟斯已矣。”表达了对士大夫阶层在享受俸禄的同时,却未能真正关心民生疾苦的无奈与失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荀卿及其门徒表示了赞赏,希望在动荡的时代中,还能有人坚守道德与学问,如同荀卿门下的苞邱子一样,继续传承和发扬儒家的优良传统。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同时表达了对理想人物的向往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顾炎武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独特魅力。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送康文学乃心归合阳

子夏看书室,临河四望开。

山从雷首去,浪拂禹门回。

大道疑将废,遗经重可哀。

非君真好古,谁为埽莓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友人来坐中口占二绝(其一)

不材聊得保天年,便可长栖一壑边。

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友人来坐中口占二绝(其二)

昨过河东望首阳,空山烟霭尚苍苍。

传闻高士燕中返,料理床头皂荚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送李生南归寄戴笠王锡阐二高士

华山五粒松,寄向江东去。

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

忆昔过湖滨,行吟两故人。

潜龙犹在水,别鹤已来秦。

江海多翻覆,林泉异栖宿。

惊闻东市琴,涕陨堂前筑。

去去逐征蓬,随风西复东。

风吹兰蕙色,一夜落关中。

五陵生蔓草,愁绝咸阳道。

平生四海心,竟作终南老。

送子出函关,南山望北山。

洞庭多桂树,折取一枝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