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八月涛江上,风高万里秋。
珊瑚归铁网,琬琰落银钩。
谈笑真能事,追寻尽胜流。
凭谁挽强弩,百箭射潮头。
这首诗描绘了壮观的江潮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潮的磅礴与壮丽。首句“八月涛江上,风高万里秋”开篇即点出时令与地点,八月之潮,风高气爽,为下文铺垫了宏大的背景。接着,“珊瑚归铁网,琬琰落银钩”,运用比喻手法,将潮水比作珊瑚和琬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的形态与色彩,铁网与银钩则象征着捕鱼的工具,暗示了人们与自然的互动。
“谈笑真能事,追寻尽胜流”两句,通过“谈笑”二字,展现了人们面对壮美景观时的轻松与愉悦,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欣赏与追求。“凭谁挽强弩,百箭射潮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征服自然、挑战极限的渴望与豪情,虽是虚写,却激发出读者心中的壮志与勇气。
整体而言,此诗不仅描绘了江潮的壮丽景色,更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勇于探索的精神,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不详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身世真如寄,登临得及时。
地高风起急,天迥日沉迟。
绿鬓欺纱帽,黄花照酒卮。
不知陶靖节,归去亦何为。
东风才解冻,又复送君归。
客久交游广,才多志愿违。
惜无毛义徼,故有老莱衣。
莫遂终南隐,令人候少微。
逆旅暂携手,东风拂面尘。
乾坤戎马日,江海别离人。
归路鄱阳外,羁愁浙水滨。
归哉倍珍重,行勿负蒲轮。
野水已吞岸,人家多闭门。
田畴成巨泽,市井讶荒村。
晓冷衣仍夹,愁迷镜似昏。
沧洲无限思,独立共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