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丘山

参差楼阁半山开,迤逦登高入寺来。

宝藏虎归风撼树,剑池龙去水生苔。

尘封坡老题诗壁,云锁生公说法台。

但过不须穷古迹,上方猿鹤易惊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虎丘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与人文气息。

首联“参差楼阁半山开,迤逦登高入寺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虎丘山的景象。参差错落的楼阁仿佛在半山腰中悄然展开,蜿蜒曲折的小径引导着登山者一步步接近寺庙。这里运用了“参差”、“迤逦”等词,不仅展现了山势的起伏和道路的蜿蜒,也暗示了旅程的悠长和探索的趣味。

颔联“宝藏虎归风撼树,剑池龙去水生苔”,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观。虎丘山因传说中有虎而得名,此处“宝藏虎归”可能暗指山中隐藏的神秘或历史遗迹。“风撼树”则描绘了微风吹过,树叶轻轻摇曳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而“剑池龙去水生苔”则通过“剑池”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名,以及“龙去水生苔”的描述,暗示了历史的久远和自然界的变迁,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颈联“尘封坡老题诗壁,云锁生公说法台”,转而关注人文景观。这里提到的“坡老”可能是指宋代诗人苏轼,他曾在虎丘山留下了许多诗篇。而“生公说法台”则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典故,象征着智慧与教化的场所。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古代文人墨客的足迹和佛教文化的痕迹,展现了虎丘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尾联“但过不须穷古迹,上方猿鹤易惊猜”,表达了作者对古迹的态度。他认为,游览古迹并不需要过分追求历史的细节,因为山中的猿猴和仙鹤(象征着自然界的灵性)可能会对人类的打扰感到不安。这句诗既是对自然之美的尊重,也是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虎丘山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山水之美和历史文化之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思考。

收录诗词(471)

董纪(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字良史,后以字行,更字述夫。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中任江西按察佥事。善草书。著西郊笑端集。《书史会要、大观录》

  • 号:一槎
  • 籍贯:上海

相关古诗词

九江道中二首(其一)

吴头之西楚尾东,路分川广此俱通。

水来彭蠡滔滔白,树对浔阳的的红。

司马泪多衫易湿,翰林才逸句何雄。

风帆且莫匆匆过,瀑布香炉在望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九江道中二首(其二)

湖口路分如曲叉,山连吴楚水无涯。

行舟破浪十双橹,野店傍桥三四家。

负炭急呼招渡客,悬罾逆上洑流槎。

南方地暖春偏早,开遍寒梅一树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惶恐滩夜泊

天下只闻巫峡险,谁知此处更堪愁。

舟穿乱石堆中过,帆向荒山脚下收。

闪闪燐灯随魍魉,啾啾蓬颗聚鸺鹠。

滩名惶恐非虚得,一夜令人白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巎口人家

簇簇人家竹崦西,悬崖置屋竞高低。

石梁横布岩前路,涧水斜通峡外溪。

隐隐白云藏吠犬,茸茸碧草卧驯麑。

舟中过客方多险,得借晴窗一榻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