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其三)

见兰枯菊悴。□寂寞,天与春风来至。梅梢弄晴蕊。

似于人,装点十分和气。吴头楚尾。

听民谣、欢声鼎沸。

总扶携□手,嬉游鼓腹,顿忘愁悴。谁比。

承流宣化,问俗观风,一时双美。笙歌宴启。

交酬献,尽沈醉。

□□□,行看宸庭同拜,归向天街并辔。

对西湖把酒,应须共谈旧治。

形式: 词牌: 瑞鹤仙

翻译

看见兰花凋零菊花憔悴,显得格外冷清,春天的风从天而降。梅花枝头绽放出晴朗的花蕊。
仿佛是为了人们,精心装饰得非常和谐。这里地处吴越交接之地。
倾听百姓的歌谣,欢呼声此起彼伏。
大家携手相伴,游玩鼓腹,顿时忘却了忧愁。谁能相比呢?
顺应潮流,宣扬教化,观察风俗,一时之间两美并存。笙歌宴会开始。
彼此敬酒献歌,全都沉醉其中。
不久之后,我们将在皇宫庭院一同拜见,然后并肩走在天街上。
面对西湖举杯畅饮,应该一起谈论过去的政绩。

注释

兰枯菊悴:形容花草凋零,景象凄凉。
寂寞:形容环境冷清。
春风:象征生机和希望。
梅梢弄晴蕊:梅花在晴天开放,花蕊摇曳。
吴头楚尾:指地理位置,吴国和楚国的交界处。
民谣:民间流传的歌曲或故事。
鼓腹:形容人们欢乐满足的样子。
承流宣化:秉承主流,宣扬教化。
交酬献:互相敬酒,献上礼物。
宸庭:皇宫。
天街:京城的街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春日宴游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界的美好和人间的欢愉。开篇“见兰枯菊悴”两句,通过对兰花与菊花的观察,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接着,“□寂寞,天与春风来至。”这一句中,空白处应填入“静”或类似字,以表达春日的宁静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春风不仅带来了温暖,也为诗人带来了愉悦。

“梅梢弄晴蕊。似于人,装点十分和气。”这里,诗人以梅花比喻,形容其清丽脱俗,又如同人间之美好,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梅花在春日中绽放,其清高之美正如人间之佳。

“吴头楚尾。听民谣、欢声鼎沸。”这一句描写了诗人行走于江南水乡,听到民间歌谣与欢乐之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锅中沸腾的水一般热烈。

“总扶携□手,嬉游鼓腹,顿忘愁悴。”这句中的空白处或可填入“儿”字,以表达诗人与孩童一同嬉戏的情景。通过这种描写,传递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谁比。承流宣化,问俗观风,一时双美。”这里,“承流宣化”可能指的是沿着河流进行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问俗观风”则是询问民间的习俗和观察自然之风。此处强调了一种文化与自然的双重美好。

“笙歌宴启。交酬献,尽沈醉。”这一句描绘了宴席上的欢乐场景,人们通过音乐、饮酒等方式相互敬酒,尽情享受着快乐时光。

“□□□,行看宸庭同拜,归向天街并辔。”诗中的空白处或可填入适当的字,以表达诗人与他人一同参观宫廷、朝拜之余,一起返回天街,马匹并排的情景。

“对西湖把酒,应须共谈旧治。”最后一句,则是诗人提议在美丽的西湖边举杯畅饮,同时回顾和讨论古代的政绩与文化遗产。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日宴游、自然美景、民间欢乐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收录诗词(173)

杨无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字:无咎
  • 籍贯:自号逃禅老
  • 生卒年:1097~1171

相关古诗词

蓦山溪(其三)和鹜州晏倅酴醾

玉英檀蕊,细意凭君看。

青帝忒多情,费几许、春风暗剪。

晓来敧枕,不觉嫩香飘,披宿雾,启幽窗,不道开初遍。

无穷风味,乍可蜂莺占。

莫遣俗人知,怕毒眼、急须遮断。

倚墙压架,娇困卧枝头,心绪里,阿谁知,似个人撩乱。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蓦山溪(其二)和鹜州晏倅酴醾

天姿雅素,不管群芳妒。

微笑倚春风,似窥宋、墙头凝伫。

一春花草,陡觉更无香,悬绣帐,结罗巾,谁更熏沈炷。

可堪开晚,未放韶光去。

生怕糁庭阶,直不忍、苍苔散步。

会须开宴,满摘蘸瑶觞,何况有,绮窗人,娇鬓相宜处。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蓦山溪(其四)和徐侍郎木犀

蟾宫仙种,几日飘鸳甃。

密叶绣团栾,似剪出、佳人翠袖。

叶间金粟,蔌蔌糁枝头,黄菊嫩,碧莲披,独对秋容瘦。

浓香馥郁,庭户宜熏透。

十里远随风,又何必、凭阑细嗅。

明犀一点,暗里为谁通,秋夜永,月华寒,无寐听残漏。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解连环

素书谁托。嗟鳞沈雁断,水遥山邈。

问别来、几许离愁,但只觉衣宽,不禁消薄。

岁岁年年,又岂是、春光萧索。

自无心、强陪醉笑,负他满庭花药。援琴试弹贺若。

尽清于别鹤,悲甚霜角。

怎似得、斜拥檀槽,看小品吟商,玉纤推却。

旋暖熏炉,更自炷、龙津双萼。

正怀思、又还夜永,烛花自落。

形式: 词牌: 解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