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魏晋时期诗人杨羲所作的《云林与众真吟诗十一首》中的第七首。诗中以“驾欻发西华,无待有待间”开篇,描绘了诗人驾车疾驰,穿越时空,从西华之地出发,既有期待又不依赖于外在事物的状态。接着,“或眄五岳峰,或濯天河津”两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无限向往与探索,无论是仰望巍峨的山峰,还是洗涤于银河之畔。
“释轮寻虚舟,所在皆缠绵”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他放下尘世的车轮,寻找那艘虚幻的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心灵的连结与缠绵。接下来,“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运用了佛教中的比喻,芥子虽小却能容纳广大世界,如同须弥山藏于其中,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包容与和谐。
“大小固无殊,远近同一缘”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平等、距离与联系本质的理解,强调了宇宙间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最后,“彼作有待来,我作无待亲”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诗人选择了一种超越物质依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与那些依赖外在条件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超越的深刻思考,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