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智天然住嘉兴东塔

山中晚学修禅定,又出升堂了世因。

汉守故居今入寺,吴僧新住旧为邻。

池分二水心同净,塔近诸天供献频。

我亦鸳鸯湖上客,欲来松下问前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中修行图景。首句“山中晚学修禅定”,点明了诗人于山中静修禅定的情境,晚霞映照下的山林,更添了几分宁静与神秘。次句“又出升堂了世因”,则展现了修行者从山林回归人间,继续在世间播撒善缘的过程,体现了佛法的普渡众生之义。

接着,“汉守故居今入寺,吴僧新住旧为邻”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既展示了寺庙的历史底蕴,也暗示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不息。同时,也借由“汉守”与“吴僧”的对比,表达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僧侣共处一室,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池分二水心同净,塔近诸天供献频”两句,以自然景观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纯净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池水虽分两流,但心却如同清水一般纯净无染;佛塔靠近诸天,象征着修行者的虔诚与敬仰,频繁的供奉则体现了对佛法的深切信仰与实践。

最后,“我亦鸳鸯湖上客,欲来松下问前身”两句,诗人自比为湖上的游子,表达了对前生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憧憬。他希望在松树下与智天然探讨前世今生,不仅体现了对佛法的深入探索,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修行的宁静之美,以及对佛法、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沈启南与余约游金陵而先余至又先余归尝闻余谈义兴山水之胜故舍大江与丹阳而不事竟取道于兹将审余之说也因诗以送之

草绿莺啼淮水流,柳花如雪暗行舟。

来期自信成先后,为客那堪有去留。

此地片时还独住,他山佳处已曾游。

东归若遇乡人问,春尽乘潮下石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吴元玉招赏牡丹以无都扶图呼为韵

洛阳花事久应无,胜赏今逢在旧都。

春色祗缘人自惜,衰颜还藉酒相扶。

时无永叔谁重谱,座有徐熙合写图。

夜静更持红烛看,满庭如昼鸟惊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游灵谷寺

缓辔吟行紫禁中,杂花千树映禅宫。

山藏灵谷声疑应,水出皇陵势自东。

池上泛杯脩故事,松间扫石坐清风。

老僧延客无他语,只数前朝有志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登狮子山游卢龙观

玉辇宸游事已遥,尚遗台观在山椒。

长江自古为天堑,王气于今属圣朝。

四海乂安兵久息,千年豪杰恨应消。

徘徊忽动西游兴,欲借东风驾晚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