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王吴山歌六章(其一)

泽欲流,强用兵。仁者师,无威声。持百万,如云行。

令所出,时扬鹰。不血刃,惟功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战争与和平的不同面貌,以及仁政的力量。首句“泽欲流,强用兵”对比鲜明,先描述了自然界的和谐景象——水要流淌,然后转折到人类社会中,强调了强力用兵的冲突状态。接着,“仁者师,无威声”则转向了仁政的正面形象,指出真正的领导者如同师长一般,不靠武力的喧嚣,而是通过智慧和道德感召来影响他人。

“持百万,如云行”描绘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但其行动却如同云朵般轻盈,暗示了仁政下的军队纪律严明,行动有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暴力和混乱。“令所出,时扬鹰”进一步说明了在仁政下,命令的发出如同适时放飞的猎鹰,既精准又高效,象征着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与时机把握的高超。

最后,“不血刃,惟功成”总结了主题,强调了通过智慧和道德力量达成目标的重要性,而不是依靠暴力和血腥手段。这不仅是对古代仁政思想的颂扬,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与和平、强力与仁慈之间关系的思考。

收录诗词(40)

揭祐民(元)

成就

作品:《盱里子集》。

经历

性伉直。泰定帝时为邵武经历,有能声。好游。尝北至燕赵,东抵辽。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

  • 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
  • 籍贯:广昌

相关古诗词

淮安王吴山歌六章(其二)

来南东,用生道。前旌旗,后盾纛。称兑戈,存障堡。

上韬略,匪勇暴。泯杀机,遂仁好。

形式: 古风

淮安王吴山歌六章(其三)

东苍龙,入震泽。民胥生,道得国。始用牡,振太白。

徐用止,田有获。吴山高,著铭勒。

形式: 古风

淮安王吴山歌六章(其四)

虎丘奠,西师安。念越栖,稽山完。国既逊,无胥残。

泰伯祠,在江干。过禹穴,碑勿欢。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淮安王吴山歌六章(其五)

王临襄,继踰淮。以所履,觇云雷。利建侯,雄基开。

入图像,麒麟才。视王仪,毋能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