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山贻湛法师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籍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名为《还山贻湛法师》。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对佛法修行和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的诗句。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开篇便表明了诗人自幼就听闻了佛家的无生理(即无生无灭的真理),并且长久以来一直想要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这里指的是对自身及生命本质的探索与理解。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诗人表达了内心追求和现实境遇之间的差距,内心所向往的清净、平和与现实生活中的崎岖不平是对比鲜明的。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这两句写诗人晚年回到旧时居住的山谷,与一位隐者为邻。这段描述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意境。

接下来的“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则是说与这位支公(可能是指佛教僧侣)交流微妙的佛法,共同追求清净之心的缘分。

诗人随后写道:“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表达了在自然环境中,远离尘世烦恼,放下过去的一切烦恼和业障,内心变得更加宁静而深厚。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每天清晨询问佛法中的疑难问题,黄昏时分讨论得到的清净真理,这样的生活充满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诗中还夸赞了支公的书法之美,以及其言辞之华丽,都堪称是古今罕见,令人惊叹。

接着,“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描绘出一幅幽静的画面:在这宁静的山林中,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有草长,而诗人则在禅房中修行,远离尘世的喧嚣。

“平石籍琴砚,落泉洒衣巾。”这里描写了诗人生活的一些细节:平整的石头上摆放着古琴和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而山中的清泉则被用来洗涤衣物。

最后,“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表达了诗人对于“无为”、“空寂”的禅理的追求,以及对海鸥这种自然生物朝夕不变、恬静自得态度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隐居生活和佛法修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追求与内心世界的宁静美好。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形式: 古风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形式: 古风

经七里滩

予奉垂堂诫,千金非所轻。

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五岳追向子,三湘吊屈平。

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

复闻严陵濑,乃在兹湍路。

叠障数百里,沿洄非一趣。

彩翠相氛氲,别流乱奔注。

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

猿饮石下潭,鸟还日边树。

观奇恨来晚,倚棹惜将暮。

挥手弄潺湲,从兹洗尘虑。

形式: 古风

耶溪泛舟

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形式: 古风 押[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