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间

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形式: 古风

翻译

自从我在北边的沙洲营建居所,多次往返于两座山之间。
沿途欣赏山景的美好,离开山时又忧虑前方道路的艰难。
山上的花儿像洁净的流水,山中的鸟儿与白云悠然共处。
我想要舍弃山林离去,但山却似乎在劝我留下。
恐怕只有身后这座坟墓,才会成为我眼中的山峦。
暂且还是依山而居吧,现在还不宜急着踏上归途。

注释

予:我。
营:建造。
渚:沙洲。
两山:两座山。
爱:喜欢。
愁:忧虑。
山花:山上的花。
如:像。
净:洁净。
劝:劝告。
还:返回。
祗:只。
身后冢:身后坟墓。
眼中山:心中的山。
且:暂且。
复:再。
攀:攀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居住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留恋。开篇“自予营北渚,数至两山间”说明诗人自己选择在北面的河岸和两座山之间来回往返,这里已隐含着对这片土地的喜爱。

接着“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表达了诗人对于山的美好无法割舍,每当离开山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离别的愁绪。这里“路难”的“难”,不仅是指地理上的艰险,更有情感上的留恋。

第三句“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静谧与纯净。山花像清澈的流水一般干净,山鸟则与悠然的云朵为伴,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表明诗人虽然有离开山的想法,但山似乎在用它的魅力吸引着诗人,让他不忍心离去。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也突出了山的不可抗拒之美。

“祗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意味着即使诗人身体离开,但心中仍旧有这座山存在。这里的“冢”,古代指墓地,也可能暗示了诗人将自己的精神埋藏在这片土地上。

最后两句“且复依山住,归鞅未可攀”表明诗人最终决定再次依附于山而居,虽然内心中有返回尘世的愿望,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向往,也可能隐含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两马齿俱壮

两马齿俱壮,自骄千里材。

生姿何轩轩,或是龙之媒。

一马立长衢,顾影方徘徊。

一马裂衔辔,奔嘶逸风雷。

立岂饱刍豆,恋栈常思回。

奔岂欲野龁,久羁羡驽骀。

两马不同调,各为世所猜。

问之不能言,使我心悠哉。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估玉

潼关西山古蓝田,有气郁郁高拄天。

雄虹雌霓相结缠,昼夜不散非云烟。

秦人挟斤上其巅,视气所出深镵镌。

得物盈尺方且坚,以斤试叩声泠然。

持归市上求百钱,人皆疑嗟莫爱怜。

大梁老估闻不眠,操金喜取走蹁跹。

深藏牢包三十年,光怪邻里惊相传,欲献天子无由缘。

朝廷昨日钟鼓县,呼工琢圭寘神筵。

玉材细琐不中权,贾孙抱物诏使前。

红罗复叠帕紫毡,发视绀碧光属联。

诏问与价当几千,众工让口无敢先。

嗟我岂识真与全。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馀寒

馀寒驾春风,入我征衣裳。

扪鬓只得冻,蔽面尚疑创。

士耳恐犹坠,马毛欲吹僵。

牢持有失箸,疾饮无留汤。

曈曈扶桑日,出有万里光。

可怜当此时,不湿地上霜。

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

岂时有必至,前识圣所臧。

把酒谢高翰,我知思故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初晴

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

前山未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