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北方边境烽火急,南山频繁发生战事。
刚刚调整了将领,所有决策都需要集体商议。
文书工作他特别适合,朝廷对他寄予厚望。
穿着华丽官服出行的日子,他在繁华街道上告别亲友。
即将出征对抗敌人,他的心始终系在秦国疆域。
头戴獬豸冠,象征公正严明,手中握有锐利的笔墨。
夜晚在河边饮水,春天的边塞战争暂停。
战败者的尸骨暴露野外,无辜的哀哭令人痛心。
最好的策略应当如何实施?眼前的情势就是真实的边防情况。
他曾长久居住在雕阴,此刻告别让人泪湿衣襟。

注释

烽烟:战事的警报。
易帅:更换将领。
参画:参与决策。
书记:文书工作。
朝廷:中央政府。
亲:亲近。
行李:官员出行的装束。
绮陌:繁华街道。
临虏:面对敌人。
之藩:边境地区。
豸冠:象征公正的官帽。
雄笔:有力的笔。
饮马:夜晚饮水。
休兵:停止战斗。
暴骨:暴露的尸骨。
冤哭:无辜的哭泣。
上策:高明的策略。
边情:边境形势。
雕阴:地名。
拜送:告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军中官员即将奔赴边疆的场景,抒写了对战争与离别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语言雄浑,情感真挚。

开篇“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两句,直接设定了一种紧张而危急的边疆战事氛围,烽烟和战伐都是战争的象征,表明边疆局势紧迫。紧接着,“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则描写了官员即将启程前,对于军队的安抚与安排之繁重。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这两句表明诗中的人物是一位得朝廷信任的书记,其才能得到认可。"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则是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和旅途生活的描写,绣衣指的是官服,行李则是出发的象征,绮陌别离尘,则是在表达对家国的不舍。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这两句显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忠诚不渝的决心和信念。"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则是对其官职与才华的象征性描述。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一句中,饮马河边是古代军队行进的一个常见场景,而“休兵塞色春”则是在表达战争结束后期盼和平之心。"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则是对战乱带来的死亡与悲痛的深刻体察。

最后,“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国家大计的思考,而“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则是在表达自己长期在外为客,对于朋友、同僚间离别之情的深刻感怀。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忠诚与离别等主题的抒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深厚的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05)

李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 字:德新
  • 生卒年:818—876

相关古诗词

留题姚氏山斋

未厌栖林趣,犹怀济世才。

闲眠知道在,高步会时来。

露滴从添砚,蝉吟便送杯。

乱书离缥帙,迸笋出苔莓。

异果因僧摘,幽窗为燕开。

春游何处尽,欲别几迟回。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寄辛明府

何处无苛政,东南有子男。

细将朝客说,须是邑人谙。

别业空经稔,归田独未甘。

目凝烟积树,心贮月明潭。

晓鼓愁方乱,春山睡正酣。

不任啼鸟思,乡社欲桑蚕。

形式: 排律 押[覃]韵

下第后屏居书怀寄张侍御

刖足岂一生,良工隔千里。

故山彭泽上,归梦向汾水。

低催神气尽,僮仆心亦耻。

未达谁不知,达者多忘此。

行年忽已壮,去老年更几。

功名如不彰,身殁岂为鬼。

才看芳草歇,即叹凉风起。

骢马未来朝,嘶声尚在耳。

形式: 古风

自江上入关

尽室寄沧洲,孤帆独溯流。

天涯心似梦,江上雨兼秋。

文字为人弃,田园被债收。

此名如不得,何处拟将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