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中书德充咏白云诗

白云自帝乡,氛氲屡回没。

蔽亏昆山树,含吐瑶台月。

秋风西北起,飘我过城阙。

城阙已参差,白云复离离。

皎洁在天汉,倒影入华池。

将过丹丘野,时至碧林垂。

九重迎飞燕,万里送翔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云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思念。开篇“白云自帝乡,氛氲屡回没”两句,设定了一个宏大无边的画面,白云如同仙境般出现在人们眼前,不断地变化着形状和模样,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

接下来的“蔽亏昆山树,含吐瑶台月”两句,则将视角转向山林与宫阙,云雾缭绕于古老的松柏之间,而那高耸入云的瑶台,也仿佛在月光下轻启其口,似乎要诉说着什么。这些意象丰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更透露出一份超脱尘世的向往。

“秋风西北起,飘我过城阙”两句,转入情感抒发,以秋风作为媒介,将诗人的思绪带到了远方的城阙之上。这里的“城阙”,不仅是物理的屏障,更象征着友人之间隔绝的情感距离。

紧接着,“城阙已参差,白云复离离”两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上的遥远与孤寂。城阙虽高,但终究有断续之时,而那飘渺的白云,却似乎总是那么难以触及,使人倍感思念的深沉。

“皎洁在天汉,倒影入华池”两句,将视线拉回到天空和水面之间。诗中的“天汉”,指的是星河,而“华池”的倒影,则是对那皎洁云光的映射。这两句以静谧的意象,为前面的激越情感降了温,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氛围。

末尾的“将过丹丘野,时至碧林垂”两句,再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里的“丹丘野”和“碧林”,都是理想中的美好之地,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愿望,要穿越尘世的喧嚣,寻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

最后,“九重迎飞燕,万里送翔螭”两句,则以壮丽的笔触结束了全诗。这里的“九重”指的是宫阙的层层叠嶂,而“飞燕”和“翔螭”,则象征着友人的轻盈灵动与远行的坚决。这两句诗,不仅是在描绘景色,更在抒发对朋友离别时的心情,表达了愿为友人送君千里,如同那高飞的燕子和遨游的螭鱼一般,自由而又壮观。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与想象,将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深处的一次触动,令人在阅读中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思念与向往。

收录诗词(273)

沈约(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字:休文
  • 籍贯: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
  • 生卒年:441~513年

相关古诗词

和左丞庾杲之移病诗

岁暮岂云聊,参差忧与疾。

匪浣孰能赐,持身固无述。

握兰空盈把,待漏终不溢。

嚣喧满眼前,簿领纷盈膝。

安用谈天辩,徒劳梦赐笔。

挂冠若东都,山林宁复出。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和刘中书仙诗二首(其二)

殊庭不可及,风熛多异色。

霞衣不待缝,云锦不须织。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和刘中书仙诗二首(其一)

清旦发玄洲,日暮宿丹丘。

昆山西北映,流泉东南流。

霓裳拂流电,云车委轻霰。

峥嵘上不睹,寥廓下无见。

形式: 古风

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

范金诚可则,摛思必良工。

凝芳自朱燎,先铸首山铜。

瑰姿信岩崿,奇态实玲珑。

峰嶝互相拒,岩岫杳无穷。

赤松游其上,敛足御轻鸿。

蛟螭盘其下,骧首盼层穹。

岭侧多奇树,或孤或复丛。

岩间有佚女,垂袂似含风。

翚飞若未已,虎视郁馀雄。

登山起重障,左右引丝桐。

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

如彼崇朝气,触石绕华嵩。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