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生活。"山林一迹地",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林中的隐居之地,暗示了其超脱尘世的宁静。"尘土二毛年",则暗指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诗人已步入老年。
"避世书为屋,谋生药当田",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生活方式,他选择读书为伴,以草药种植作为谋生手段,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卉衣从俗制,疏供学僧煎",写诗人穿着简朴,甚至效仿僧侣的生活方式,煮药自疗,反映出他对朴素生活的坚守和对知识的追求。
最后两句"渺渺沧溟去,今谁鲁仲连",诗人感慨万分,借古人鲁仲连自比,表达对当今无人能像鲁仲连那样济世救民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能否继续坚守隐逸生活的疑问。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