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燕歌行

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制北胡。

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前临滹沲后沮水,崇山沃野亘千里。

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

倏忽兴王定蓟丘,汉家又以封王侯。

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

我唐区夏馀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

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

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

千营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雷驰。

匈奴慑窜穷发北,大荒万里无尘飞。

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

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

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

时迁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

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国家的重要屏障在幽都,东边威震九夷控制着北方胡人。
五十万精锐士兵,百战百胜,俘虏了单于。
前方临近滹沱河,后方有沮水,崇山与肥沃田野绵延千里。
昔日燕王尊重贤才,以黄金筑台,从请来隗始。
燕王迅速崛起,定都蓟丘,汉代又以此封赏王侯。
魏晋时期动荡不安,鲜卑占据朝廷五州。
我大唐延续十世,军威武备显赫万年。
红色和黄色的弓箭授予元帅,开垦大漠使其成为内地。
秋季边境草木枯黄,出师狩猎训练军队。
千营万队旗帜相连,望去如火如雷疾驰。
匈奴畏惧逃往极北,万里荒原不见尘埃。
隋朝曾主宰天下,穷兵黩武征讨辽海。
南风无力,战事失利,鼓声沉寂,旗帜折断,乌云蔽日。
六军将士伤亡殆尽,战马空鞍返回营地。
时代变迁,政策改革,天下太平,白环贡品象征海清。
农民安居乐业,无需校尉再行征伐。

注释

幽都:古代都城,这里指幽州。
九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单于:匈奴的首领。
滹沲:古代河流名。
黄金筑台:用黄金装饰的高台,比喻招贤纳士。
蓟丘:古地名,位于今北京。
横流:比喻社会动乱。
鲜卑:古代民族,曾建立北魏。
区夏:古代中原地区。
彤弓黄钺:红色和黄色的弓箭,象征军事权力。
校尉: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边塞画卷,展示了唐朝强盛的国力与军威。开篇即点明幽都(今北京一带)是国家的重镇,其东部至九夷(古代东北民族),北至胡地,均为唐军所制服。诗人自豪地宣称“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显示出唐朝军队的强大和频繁的胜利。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前临滹沲后沮水,崇山沃野亘千里。”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映射出唐朝疆域的辽阔。随后的“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表达了对历史上燕王重用贤才和富饶盛况的怀念,而“倏忽兴王定蓟丘,汉家又以封王侯”则是对汉朝在此地设立藩镇、分封贵族的记叙。

诗中还提到了历史上的魏晋时期和鲜卑入侵的情况,以及唐朝区夏(即中华民族)的安定与军事准备。尤其是“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一句,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对土地的开垦,使得边疆变得稳固。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述了秋季边防的紧张气氛、军队出征的情形,以及匈奴北逃的情况。这些笔触充分展现了唐朝边塞的严峻和战争的残酷。

然而,诗歌的最后几句却转向了一个宁静的画面:“时迁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太平盛世的期待,以及边疆地区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变。最终,“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则是对和平时期农民安居乐业、无需再为战争烦恼的描绘。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朝的军事实力,还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国家安定和边疆稳固的自信与期待。

收录诗词(46)

贾至(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唐才子传》有其传

  • 籍贯:唐代洛阳
  • 生卒年:718—772

相关古诗词

送友人使河源

送君鲁郊外,下车上高丘。

萧条千里暮,日落黄云秋。

举酒有馀恨,论边无远谋。

河源望不见,旌旆去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李侍御

我年四十馀,已叹前路短。

羁离洞庭上,安得不引满。

李侯忘情者,与我同疏懒。

孤帆泣潇湘,望远心欲断。

形式: 古风 押[旱]韵

送耿副使归长沙

画舸欲南归,江亭且留宴。

日暮湖上云,萧萧若流霰。

昨夜相知者,明发不可见。

惆怅西北风,高帆为谁扇。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寓言二首(其一)

春草纷碧色,佳人旷无期。

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

叹息良会晚,如何桃李时。

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