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古

揽古茫茫涕泪频,谁教末路尚沈沦。

青山会有为尘日,紫陌曾无不死人。

王莽历期馀数在,董贤恩幸几番新。

只应不武空憔悴,自有长歌薇蕨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揽古》是宋代诗人晁说之的作品,通过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过往人事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揽古茫茫涕泪频”,开篇即以“揽古”二字点题,引出对历史的追忆,而“茫茫”二字则描绘出历史的广阔与深远,仿佛让人置身于无尽的时间长河之中。紧接着,“涕泪频”三字则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沧桑变化时内心的悲凉与感慨,泪眼婆娑,情感真挚。

“谁教末路尚沈沦”一句,诗人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末尾,对那些最终未能逃脱命运束缚的人们表示同情与哀叹。这里的“沈沦”不仅指物质上的沉沦,更深层地触及了精神层面的沉沦,暗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奈。

“青山会有为尘日,紫陌曾无不死人”两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永恒(青山)与人类生命的短暂(为尘日、不不死人)进行对照,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深刻反思。青山终将化为尘土,紫陌上曾经鲜活的生命也终将逝去,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哀悼,也是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深思。

“王莽历期馀数在,董贤恩幸几番新”两句,诗人选取了历史上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王莽和董贤,通过他们的兴衰更替,反映了历史的轮回与权力的无常。王莽的历期余数在,意味着他的时代虽已过去,但其影响犹存;董贤的恩幸几番新,则暗示了权力的更迭与世事的变迁。

最后,“只应不武空憔悴,自有长歌薇蕨春”两句,诗人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淡然接受。不武(不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尝试往往徒劳无功,只会让人感到空虚与憔悴;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新的生机与希望,正如薇蕨在春天里重新生长一样。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安慰,也是对历史循环往复的乐观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面对命运时的超然态度。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高二承宣以长句饷新茶辄次韵为谢(其二)

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

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贡茶。

鹢首千重能破浪,马蹄万里正便沙。

烦君识取人才尽,白首飘零漫海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合江亭(其二)

却暑追随水上亭,东郊乘晓戴残星。

馀歌咽筦来幽浦,薄雾疏烟入画舲。

兴发江湖驰象魏,情钟原隰咏飞令。

故溪何日垂纶去,天末遥岑寸寸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偈二十二首(其十五)

金佛不度炉,妙相圆明会也无。

泥佛不度水,落落圆音美复美。

木佛不度火,萧萧古殿无关锁。

是须撒手直归家,莫向半途空懡㦬。

形式: 偈颂

挽十六叔父朝散(其二)

翰墨传名教,公深有世风。

斯文今乃丧,吾道亦何穷。

埋玉嗟何及,挥金乐未终。

子孙知心盛,断狱有阴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