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一)

县僻仍牢落,游人到便回。

路当边地去,村入郭门来。

酒户愁偏长,诗情病不开。

可曾衙小吏,恐谓踏青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这里位置偏远且荒凉,游人来了就直接返回。
道路通向边境地区,村庄靠近城门进来。
酿酒人家似乎忧虑更甚,诗人的创作灵感却无法激发。
是否曾有小官吏,担心我会踩到青苔,误以为是闲逛

注释

县僻:偏远。
牢落:荒凉。
游人:来访者。
到便回:立刻离开。
边地:边境地区。
郭门:城门。
酒户:酿酒人家。
愁偏长:忧虑更多。
诗情:创作灵感。
病不开:无法激发。
衙小吏:小官吏。
恐谓:担心会认为。
踏青苔:在青苔上行走,可能指闲逛。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边远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县僻仍牢落,游人到便回。" 这两句表明县城偏僻,游客到此后往往选择离开。这不仅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孤独与寂寞,也反映出诗人对外界联系的渴望和期盼。

"路当边地去,村入郭门来。" 这两句则从空间角度展示了边塞生活的特点。路途延伸至边疆之地,而村落却隐藏在城墙之内。这描绘了一种封闭与隔绝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 "酒户愁偏长,诗情病不开。" 两句则转向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酒户愁长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漫长和生活的单调,而诗情之所以病不开,是因为这种边塞生活中的感受难以通过创作得到释放。

最后 "可曾衙小吏,恐谓踏青苔。" 两句则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嘲与担忧。诗人可能担心自己的行为,如同踏青苔般轻微,却也可能被误解为不敬或不恭。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孤独、封闭以及对外界联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思考与担忧。

收录诗词(514)

姚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 号:称“姚
  • 籍贯:陕州硖石

相关古诗词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二)

自下青山路,三年著绿衣。

官卑食肉僭,才短事人非。

野客教长醉,高僧劝早归。

不知何计是,免与本心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三)

日出方能起,庭前看种莎。

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

同官数相引,下马上西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四)

作吏荒城里,穷愁欲不胜。

病多唯识药,年老渐亲僧。

梦觉空堂月,诗成满砚冰。

故人多得路,寂寞不相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十五)

谁念东山客,栖栖守印床。

何年得事尽,终日逐人忙。

醉卧谁知叫,闲书不著行。

人间长检束,与此岂相当。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