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金代诗人王若虚在病中所作,名为《病中(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反思与感慨。
首句“学道今何得”,诗人自问在追求道义与学问的道路上,如今有何收获?接着,“谋生久不成”则反映了他长久以来为生活奔波却未能如愿的现实困境。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人生目标与实际境遇之间落差的无奈与困惑。
“蓝衫几弃物,绛帐亦虚名”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失落感。蓝衫和绛帐原本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但在诗人看来,这些外在的标志已成“弃物”与“虚名”,暗示了他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与反思。
“事拙应天意,交疏即世情”则体现了诗人对命运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个人的努力与成就往往受到天意的制约,而人际关系的疏离则是社会常态的体现。这种宿命论色彩的表达,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与淡然。
最后,“烦忧时自解,感触又还生”两句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的复杂情绪。在经历一番自我调适后,虽然暂时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但当新的触动再次来临,烦恼与忧虑又会重新涌现。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状态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常态的一种概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流露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王若虚在病痛中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