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鉴上人香严堂

堂前丛玉知谁种,丛下高人自扫除。

未论击声回顾眄,先欣秀色上眉须。

随宜万偈风宣说,顿现千身月写摹。

就地对谁曾画饼,当年馋水救饥无。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鉴上人的僧侣在香严堂的生活与修行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鉴上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首句“堂前丛玉知谁种”,以“丛玉”象征堂前的植物或装饰,引出对未知种植者的思考,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新的氛围。接着,“丛下高人自扫除”一句,将鉴上人比作一位高洁的隐士,亲自打理周围的环境,体现出他对于生活的细致与热爱。

“未论击声回顾眄,先欣秀色上眉须。”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鉴上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喜悦。即使没有具体的动作,仅是面对秀美之景,他的眉头便已舒展,流露出对美的深深喜爱和内心的平和。

“随宜万偈风宣说,顿现千身月写摹。”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鉴上人在不同的场合下,随心所欲地吟诵经文,如同风中传唱,又如月光下的影子般千变万化。这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佛法修为,也体现了其心灵的自由与宽广。

“就地对谁曾画饼,当年馋水救饥无。”最后两句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鉴上人对待生活琐事的态度。他或许曾在某个时刻,面对困境时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如同在干渴时,用想象中的食物来解渴。这种态度,既是对生活的智慧解读,也是对内心力量的展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鉴上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美与向往。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冷然斋

以身为舌毗尼藏,俨此空斋镜面清。

蝉蜕尘埃轩盖集,蝶成魂梦篆烟轻。

芦图世界分遗境,玉麈天花委落英。

钵在道山归去好,摩挲风驭笑平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谢性之惠茶

午窗石碾哀怨语,活火银瓶暗浪翻。

射眼色随云脚乱,上眉甘作乳花繁。

味香已觉臣双井,声价从来友壑源。

却忆高人不同试,暮山空翠共无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访友人二首(其一)

海棠雨过尚娇春,袖手来寻林下人。

未话柳条堪结纽,且欣梅子可尝新。

孤踪衮衮风中絮,万事纷纷梦里尘。

他日别山重会面,定知谈笑绝鲜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访友人二首(其二)

日暮荒城倚瘦藤,江南春思倍添增。

那知淮水黄尘路,忽见庐山绿发僧。

乞食久辞烟际寺,连床今对夜深灯。

明年我亦寻君去,同陟天池最上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