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时兄腊雪六首(其二)

一洗乾坤不动尘,瑶台银阙斗清新。

齐腰欲究安心法,乘兴当为访戴人。

晔晔寒江归钓艇,丁丁虚谷动樵斤。

二诗远比幽兰胜,击节悬知众所宾。

形式: 古风

翻译

洗净天地间的尘埃,瑶台银阙显得格外清新。
想要寻找内心的安宁,我将拜访如戴逵般的高人。
寒冷的江面上,归来的渔舟轻轻摇曳,深谷中传来砍柴声断断续续。
这两首诗比幽兰更胜一筹,必定能赢得众人赞赏。

注释

一洗:彻底清洗。
乾坤:天地。
不动尘:没有尘埃。
瑶台银阙:仙境般的宫殿。
斗清新:相互竞争着清新的气息。
齐腰:到腰的高度。
究:探究。
安心法:使人心安的方法。
乘兴:兴致勃勃。
访戴人:像戴逵那样的贤士。
晔晔:明亮的样子。
寒江:寒冷的江面。
归钓艇:归来的钓鱼小船。
丁丁:伐木声。
虚谷:空旷的山谷。
樵斤:砍柴的斧头。
二诗:两首诗。
远比:远远超过。
幽兰:幽香的兰花。
悬知:预料。
众所宾:众人都会赞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和彦时兄腊雪六首(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描绘一个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仰慕。

“一洗乾坤不动尘,瑶台银阙斗清新。” 这两句诗开篇即展现了一幅洁净无垢的天地图景。乾坤指的是天地或宇宙,"一洗"意味着彻底清洗,"不动尘"则是说在这样的境界中连尘埃都不再存在。而瑶台银阙,是对仙境之美好的描绘,"斗清新"则强调了这景象的绝佳与新鲜。诗人通过这些词汇,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脱尘世、纯净无暇的意境。

“齐腰欲究安心法,乘兴当为访戴人。”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了内心世界和对友人的思念。“齐腰”指的是古代士人交往时所佩带的玉饰,这里用来比喻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安心法"则是指内心的平静与宁定,诗人表达了想要探究这种境界。而“乘兴当为访戴人”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友人的怀念之情,他希望在兴致勃勃的时候去拜访这位朋友。

“晔晔寒江归钓艇,丁丁虚谷动樵斤。”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冬日的景象。"晔晔"形容微弱的阳光,"寒江"则是冬日的河流,"归钓艇"暗示着一种归隐生活。而"丁丁虚谷动樵斤"中,“丁丁”形容斧头敲击树木的声音,“虚谷”指的是空旷的山谷,“动樵斤”则是说在这种环境中还有樵夫挥斤砍柴的声音。这些景象共同构建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二诗远比幽兰胜,击节悬知众所宾。” 最后两句,"二诗"指的是这首诗及其前一首(或相呼应的另一首诗),“远比幽兰胜”则是说这两首诗在艺术上超过了那些隐逸之士的作品。“击节悬知众所宾”中,“击节”形容读者被诗句感动而击节赞赏,"悬知众所宾"则表明这种欣赏和理解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能力,也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和彦时兄腊雪六首(其一)

不耕何敢叹无囷,多谢先生早见倾。

望岁比同伤再潦,逢年今共快三霙。

光凝夜旦千山晓,势合高卑万壑平。

坐想袁安门未扫,洛阳谁复念孤茕。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和彦时兄赠王广济

往矣古循吏,贤哉今长民。

牛羊归落日,桑柘殿馀春。

共学知名久,相逢见面新。

疮痍赖休养,犹喜见斯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和彦逢弟春日即事

杨花如雪菜花黄,路出初郊正日长。

喜对新诗醒病眼,会逢膏雨沃骄阳。

过僧竹院茶争美,酌客山堂酒倍香。

常恨抗尘仍走俗,不知身在水云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荀晋仲题法隆韵

去来何所喜,一雨应澄清。

憔悴有生理,叹嗟成颂声。

酒垆从客醉,村疃问农耕。

深得诹询意,谁能继此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