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山僧则不然,至道最难,须是拣择。

若无憎爱,争见明白。

形式: 偈颂 押[陌]韵

鉴赏

这首宋代释仁绘的《偈》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探讨了修行与悟道的真谛。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开篇即点明大道其实并不艰难,只是人们常常因过分的分别心和选择而感到困扰。“至道”指的是最高真理或终极之道,“拣择”则是指对事物的挑选和判断。这句话强调了去除分别心的重要性,认为大道并非难以达到,而是人们自己设下的障碍。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接着指出,要达到洞彻明白的状态,就必须摒弃憎恨与喜爱这两种情感,保持中立和开放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领悟大道的本质。

然而,诗中的“山僧则不然”一句转折,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在某些人看来,至道的追求反而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他们过于依赖拣选和判断。这里的“山僧”可能象征着那些执着于形式和规则的修行者,他们试图通过严格的拣择来接近真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和与直觉。

最后,“若无憎爱,争见明白。”总结了前文的论点,强调了在没有憎恨和喜爱的纯净心态下,真理和明白自然显现。这不仅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再次强调了去除情感偏见对于悟道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偈》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探讨了在修行过程中如何避免外在的拣择和内在的情感影响,从而达到洞彻明白的境界。它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的分别心,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的直接体验。

收录诗词(1)

释仁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三首(其一)

月里走金乌,谁云一物无。

赵州东壁上,挂个大胡芦。

形式: 偈颂 押[虞]韵

偈三首(其二)

五千馀卷诠不尽,三世诸佛赞不及。

令人却忆卖油翁,狼忙走下绳床立。

形式: 偈颂 押[缉]韵

偈三首(其三)

便乃忘机守默,已被金粟占先。

拟欲展演词锋,落在瞿昙之后。

形式: 偈颂

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

弄影逃形,不知形为影本。

以法问法,不知法本非法。

以心传心,不知心本无心。心本无心,知心如幻。

了法非法,知法如梦。心法不实,莫谩追求。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