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庐

柴关寒井对萧辰,自爱栖迟近古人。

闲草遍庭终胜俗,好书堆案转甘贫。

桥边野水通渔路,篱外青山见寺邻。

懒为躬耕咏梁甫,吾生已是太平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寒冷的柴门和孤井相对,我独爱在此停留,接近古人的生活。
庭院中杂草丛生,我更喜欢这种远离尘世的宁静,堆积的书籍让我甘于清贫。
河边小桥通往渔夫的道路,篱笆外的青山映衬着邻近的寺庙。
我不愿像古人躬耕农田,吟咏悲歌,如今的生活对我来说已经是太平盛世了。

注释

柴关:简陋的木门。
寒井:冷冽的井水。
萧辰:清晨或傍晚。
栖迟:停留,居住。
古人:古代贤人。
闲草:野生的杂草。
俗:世俗。
好书:喜爱的书籍。
堆案:堆积在桌案上。
野水:野外的溪流。
渔路:捕鱼的小径。
篱外:篱笆外面。
寺邻:邻近的寺庙。
躬耕:亲自耕作。
梁甫:古曲名,常用来表达隐居或贫困的生活。
太平民: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的《园庐》,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静与淡泊。首句“柴关寒井对萧辰”,以简朴的环境起笔,展现出诗人居住在偏远的乡村,清晨面对冷寂的柴门和寒井,生活节奏缓慢而宁静。次句“自爱栖迟近古人”,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接近古代隐士生活方式的喜爱。

第三句“闲草遍庭终胜俗”,通过庭院中杂草丛生,暗示了诗人追求的是自然与简朴的生活,而非世俗的繁华。第四句“好书堆案转甘贫”,强调读书带来的精神满足,即使物质贫乏也乐在其中,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对知识的热爱。

第五、六句“桥边野水通渔路,篱外青山见寺邻”,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宁静的溪流、邻近的山寺,都烘托出诗人生活环境的幽静与和谐。最后一句“懒为躬耕咏梁甫,吾生已是太平民”,诗人表示自己无意于投身农耕或仕途,只愿在太平盛世做一个安分的读书人,享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林逋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热爱读书的隐逸情怀,以及对太平生活的深深满足。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园庐秋夕

兰杜裛衰香,开扉趣自长。

寒烟宿墟落,清月上林塘。

意想殊为适,形骸固可忘。

援琴有馀兴,聊复寄吟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寿阳城南写望怀历阳故友

楚山重叠矗淮濆,堪与王维立画勋。

白鸟一行天在水,绿芜千阵野平云。

孤崖拂阁晴光见,极浦渔舟晓未分。

吟罢骚然略回首,历阳诗社久离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怀长吉上人北游

青山日已远,香裓渐多尘。

应爱淮流上,聊逢月色新。

孤禅安逆旅,警句语谁人。

复有伤离客,中林病过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杏花

蓓蕾枝梢血点乾,粉红腮颊露春寒。

不禁烟雨轻欺著,只好亭台爱惜看。

隈柳旁桃斜欲坠,等莺期蝶猛成团。

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