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喻诗

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

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

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十喻诗》由鸠罗摩什在魏晋时期所作,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探讨了空与实、言与意、住与不住、照与不照等哲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首先,“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以一个比喻来说明空的概念,空并非实体,需要通过比喻来理解其本质。这里强调了空的抽象性和难以直接描述性。

接着,“空必待此喻”,说明空的概念是依赖于比喻来表达的,没有直接的语言可以完全捕捉到空的真谛。

“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借用语言来传达意义,但最终发现意义无法完全被语言所囊括,暗示了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局限性。

“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长罗”可能象征着对事物的追求或理解的层次,表示即便有所得,也应超越表面,不住于其中,保持一种超脱的态度。

最后,“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世界,那么所有的现象(万象)都将呈现出一种静止的状态,没有所谓的来与去,体现了对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深刻洞察和超然态度。

整体而言,《十喻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哲思,探讨了空、言、意、住、照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种超脱和洞察的智慧。

收录诗词(1)

鸠罗摩什(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 籍贯:乃三藏法师第一

相关古诗词

答习凿齿嘲

猛虎当道食,不觉蚊虻来。

形式: 押[灰]韵

观化决疑诗

谋始创大业,问道叩玄篇。

妙唱发幽蒙,观化悟自然。

观化化已及,寻化无间然。

生皆由化化,化化更相缠。

宛转随化流,漂浪入化渊。

五道化为海,孰为知化仙。

万化同归尽,离化化乃玄。

悲哉化中客,焉识化表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咏怀诗

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

浮游一世间,泛若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栖志老山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间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