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涟阁

平湖侵危台,天水相竞入。

萦回古屿间,空阔众境集。

大邦屏东南,开府记百十。

胜游虽日来,面势忍遗葺。

能声绍岂弟,敏政常暇给。

喜闻栋梁新,甫见规模立。

横空眩藻丽,构迥愁嶪岌。

居然心意会,似匪人谋及。

草树亦增华,神明非旧习。

青凝夕霏翠,冷激回风湿。

去鸟指暝飞,潜鳞视幽蛰。

达生贵夷旷,外物辞妄执。

皋壤正欣然,苍波仍可挹。

虽云吏隐最,世复登贤急。

徒使棠树诗,千秋意相袭。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湖光山色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清涟阁所处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首句“平湖侵危台,天水相竞入”便已勾勒出一幅广阔无垠的画面,湖水与天空仿佛交汇于一处,气势磅礴。接下来,“萦回古屿间,空阔众境集”,则进一步展现了湖中岛屿错落有致,四周景色汇聚一堂的壮观景象。

“大邦屏东南,开府记百十”两句,转而描述了清涟阁所在之地的政治地位与历史背景,暗示其作为一方重镇的重要性和悠久的历史。接着,“胜游虽日来,面势忍遗葺”则表达了对过往文人墨客在此地留下足迹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清涟阁维护与修缮的重视。

“能声绍岂弟,敏政常暇给”赞美了清涟阁主人的德行与政绩,显示了其在社会中的良好声誉和高效治理能力。“喜闻栋梁新,甫见规模立”则表达了对清涟阁新建或扩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其宏伟规模的赞叹。

“横空眩藻丽,构迥愁嶪岌”描绘了清涟阁建筑的雄伟与华丽,同时又带有一丝对高耸建筑的敬畏之情。“居然心意会,似匪人谋及”则表达了诗人对清涟阁设计与建造的赞赏,认为其不仅体现了人的智慧,更融入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草树亦增华,神明非旧习”赞美了清涟阁周围环境的美化,以及其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与创新。“青凝夕霏翠,冷激回风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傍晚时分清涟阁周围的景色,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去鸟指暝飞,潜鳞视幽蛰”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活力与和谐共生。

最后,“达生贵夷旷,外物辞妄执”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物的淡泊。“皋壤正欣然,苍波仍可挹”则描绘了清涟阁周边土地的肥沃与水源的丰富,预示着丰收与繁荣。“虽云吏隐最,世复登贤急”表达了对官员既能隐居又能为国效力的期望。“徒使棠树诗,千秋意相袭”则以棠树诗为喻,表达了对清涟阁及其主人功绩的长久铭记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涟阁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1268)

刘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刘敞之弟。一作贡父、赣父。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字:贡夫
  • 号:公非
  • 籍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
  • 生卒年:1023~1089

相关古诗词

岁寒谷(其一)

高松含悲风,绿竹带凝雪。

碧落翻怒涛,深崖堕寒月。

萧条非人境,合沓隐城阙。

爽气露草木,精神立毛发。

初无隐居迹,似为吾人发。

世事谁得捐,相从理营窟。

形式: 古风

岁寒谷(其二)

长松过千尺,好馀万丈材。

上有积雪翻,下有清风来。

四时景常好,六月冻不开。

何事吹燕律,独令阳气回。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过开元寺

晨霜耸乔木,初日明广庭。

俯巢鸟鹊驯,步径莓苔青。

即心百虑扰,造境众独醒。

安禅到无闷,看画匝已经。

梵音腾潮波,幡影垂流星。

天花雨贝叶,帝乐飘鸣铃。

胜缘此邂逅,法界俱清泠。

世喧暂回首,但觉尘冥冥。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久旱

山城带嵩高,常候嵩高云。

云兴似焚柴,雨注如翻盆。

田莱数百里,下泽犹平原。

虽有耕凿勤,不如霢霂恩。

哀此民生微,所赖刍狗仁。

乃知丘陵外,独有五岳尊。

今春苦淫霖,宿麦才廑存。

过夏乃不雨,穷秋气如燔。

象龙杳无艺,巫鼓空屡奔。

豆苗落为萁,藜莠乘冬温。

黔首困粒食,或有茹草根。

卖牛供租赋,不忍闻此言。

此事亦神羞,谁能叫其阍。

登高望连峰,正见朝烟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