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叹(其二)

明经青史不难收,怪底依然处士裘。

谁谓封侯安事笔,我闻定霸必焚舟。

骥腾夷路须联辔,鳌负三山好掷钩。

对策清时看第一,未应蕴藉愧裴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明经的历史记载并不难留存,为何他还穿着书生的长袍。
谁说封侯只是笔下的功绩,我听说成就霸业的人必定会烧毁自己的船只以断后路。
骏马在平坦的路上奔跑需要伙伴同行,巨鳌背负三座山也能轻松抛掷鱼钩。
在太平盛世的科举考试中他名列前茅,不应因含蓄谦逊而感到愧对裴休这样的前辈。

注释

明经:古代科举科目之一,研究儒家经典。
怪底:奇怪的是,何以如此。
处士:未出仕的读书人。
封侯:古代封赏有功之臣,成为侯爵。
定霸:建立或巩固霸业。
焚舟:比喻破釜沉舟的决心,不留退路。
骥腾:骏马奔腾。
联辔:并驾齐驱,一同前行。
鳌负三山:神话中的巨龟背负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掷钩:比喻巨鳌力量巨大,能轻易抛掷重物。
对策: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对答皇帝或主考官的问题。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指人的风度或才华。
裴休:唐代名臣,以其博学多才著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虞俦的《自叹(其二)》,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和功名的看法。首句“明经青史不难收”暗示了读书人通过科举可以进入历史的记载,但接下来的“怪底依然处士裘”则流露出对士人选择隐逸生活的不解,为何他们仍然选择穿着布衣过着淡泊的生活。

“谁谓封侯安事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功名的看法,他认为封侯这样的功业并非仅仅依靠文笔所能达成,暗示了实践和勇气的重要性。“我闻定霸必焚舟”引用典故,表明真正的英雄在成就霸业时会果断决绝,甚至可能舍弃一些东西,如焚舟断退路以求成功。

“骥腾夷路须联辔”比喻人才应当团结协作,共同前行,而“鳌负三山好掷钩”则描绘了一幅豪迈壮志的画面,像巨鳌背负山岳般有担当,敢于挑战。最后两句“对策清时看第一,未应蕴藉愧裴休”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清明时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自信,认为自己才华出众,不应因过于谦虚而愧对前贤裴休。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虞俦对于个人抱负与仕途抉择的深沉思考,既有对功名的渴望,又有对隐逸生活的感慨,展现了宋代理想主义与现实考量的交织。

收录诗词(868)

虞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舟中

寒日移阴短,清溪放溜迟。

归田真晚矣,泛宅欲何之。

鸿送天边目,山横雪后眉。

诗中无限兴,一一报公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舟中冬至

阴阳消长际,新旧送迎中。

异县他乡泊,天时人事同。

世方期道泰,我岂坐途穷。

儿女番为寿,衰颜借酒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舟中睡起

望外星占婺,年馀水记苕。

去思谁结恋,来暮岂闻谣。

季布从渠毁,冯唐莫我招。

舟中无一事,睡足有今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西归有期喜而复作

懒于尘土踏京华,张翰西风久忆家。

江上鱼肥应可鲙,田家酒熟未容赊。

狂踪泛泛浑犹梗,病眼昏昏祇欲花。

为报王孙早归矣,莫凭芳草浪咨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