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词七首(其五)

万世威神在,多方惠泽隆。

密音通虏壤,行哭亦儿童。

画翣离丹阙,幽堂对紫嵩。

孤城空雨泣,白首抱遗弓。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万代的威严神明依然存在,各种恩惠广泛而深厚。
秘密的信息能穿越敌境,连小孩也能为之哭泣。
华丽的翅膀离开了红色宫殿,幽静的厅堂面对着紫色的嵩山。
孤独的城市只有雨水哭泣,白发人怀抱着遗失的弓箭。

注释

万世:指历史久远。
威神:威严的神明。
多方:各方。
惠泽:恩惠与恩泽。
密音:秘密的信息或暗号。
虏壤:敌人的领土。
行哭:行走时哭泣。
儿童:这里泛指所有人。
画翣:装饰华丽的翅膀(可能指旗帜)。
丹阙:红色的宫殿。
幽堂:幽深的厅堂。
紫嵩:紫色的嵩山。
孤城:孤立的城市。
空雨泣:像下雨一样哭泣。
白首:白发之人,指老人。
遗弓:遗失的弓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蔡襄为仁宗皇帝所作的挽词之一,表达了对仁宗皇帝深沉的哀思和崇高的敬仰。首句“万世威神在”赞扬了仁宗皇帝的永恒威严与精神影响,暗示其虽已去世,但英名永存。次句“多方惠泽隆”则强调了仁宗在位期间对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恩泽。

“密音通虏壤”描绘了仁宗皇帝的智慧,即使在遥远的边疆也能传达和平的信息,连儿童都能为之哭泣,足见其德政深入人心。接下来,“画翣离丹阙”以飞翔的彩旗离开皇宫,象征着皇帝的遗像或灵柩离开都城,而“幽堂对紫嵩”则写出了人们在静谧的灵堂中追忆他的情景,背景是巍峨的紫嵩山。

最后两句“孤城空雨泣,白首抱遗弓”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孤城的悲泣与老者的遗弓相联,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仁宗皇帝的怀念和对失去明君的哀痛,以及他留下的未竟事业的遗憾。

整体来看,蔡襄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仁宗皇帝的仁德、智慧和人们对他的深深怀念,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挽歌。

收录诗词(420)

蔡襄(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 字:君谟
  • 籍贯: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
  • 生卒年: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

相关古诗词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其四)

俭薄留遗诏,遵行在继承。

桐棺会稽冢,瓦器孝文陵。

阙外秋萤度,林端晓月澄。

须知无可欲,终古不骞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其三)

声教中原泰,恩仁万国临。

忧勤符帝梦,付与得天心。

箫吹凝寒气,云山敛夕阴。

还期千载后,歌颂莫知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其二)

向近千秋节,何言七月期。

遗恩群玉宴,往事荷宫祠。

仙路云龙会,秋风鼓角悲。

万人瞻彩仗,犹认吉行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其一)

道德由来太古同,生灵休养至仁中。

五兵不试归神武,万物无私是化工。

玉座忽逢春月尽,金旌遥指洛川穷。

年年翠辇长陪扈,那向西城别梓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