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吉日初成晦,方塘遍是春。
落花迎二月,芳树历三旬。
公子能留客,巫阳好解神。
夜还何虑暗,秉烛向城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园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初春的生机与美丽。
“吉日初成晦”一句,以一种柔和的节气为开端,"初成晦"意味着天气开始转晴,但阳光仍旧温婉,透过薄云散发。接下来的“方塘遍是春”则将画面拉大,展示了整个湖塘都被春色所占据,生机勃勃。
落花迎二月,芳树历三旬”两句,不仅时间感强烈,且突出了春天的生命力。"落花"常象征着季节更迭,而"芳树历三旬"则显示了春意绵长,这里的“三旬”指的是六十天,即两个月的时间,表明春天的美好持续较长时间。
至于“公子能留客,巫阳好解神”,这里的“公子”多指贵族或有才华之人,而"巫阳"则是古地名,也可能暗指诗人所处之地。"能留客"表明主人的殷勤款待,使得来访者不忍离去。而"好解神"一词,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主人与客人之间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仿佛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中,人们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最后,“夜还何虑暗,秉烛向城闉”两句,则描绘了夜幕降临后的情景。"夜还"意味着夜色渐浓,而“何虑暗”则表达了一种无忧无虑的心境。在这样的夜晚,即便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也不会感到害怕或不安,因为心中有光,故而"秉烛向城闉",即使是在夜色中,手持灯烛,朝着城市的门槛前进,这个画面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明亮与温暖。
不详
史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
永夕卧烟塘,萧条天一方。
秋风淮水落,寒夜楚歌长。
宿莽非中土,鲈鱼岂我乡。
孤舟行已倦,南越尚茫茫。
晚从灵境出,林壑曙云飞。
稍觉清溪尽,回瞻画刹微。
独园馀兴在,孤棹宿心违。
更忆登攀处,天香满袖归。
吴王初鼎峙,羽猎骋雄才。
辇道阊门出,军容茂苑来。
山从列嶂转,江自绕林回。
剑骑缘汀入,旌门隔屿开。
合离纷若电,驰逐溢成雷。
胜地虞人守,归舟汉女陪。
可怜夷漫处,犹在洞庭隈。
山静吟猿父,城空应雉媒。
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
揽涕问遗老,繁华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