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苦行长不出,清羸最少年。
持斋唯一食,讲律岂曾眠。
避草每移径,滤虫还入泉。
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僧侣严格修行的景象,通过对其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僧人的清贫、自律与敬业。首句“苦行长不出”表明僧人长期坚持艰苦的修炼,不为世俗所动摇;“清羸最少年”则形象地比喻僧人心如止水,清澈纯净且始终保持赤子之心。
“持斋唯一食”说明僧人的饮食简朴,只有一餐,体现了佛教的出家精神和对物欲的放下;而“讲律岂曾眠”则强调僧人对于佛法的专注和敬业,即使在睡眠中也不忘记诵读戒律。
“避草每移径”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慈悲之心,连小草都不愿践踏,更别说其他生命;“滤虫还入泉”则展示了僧人对生命的尊重,即使是微小的昆虫也不忍心伤害。
最后,“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法脉传承的关切,以及对于能够真正领悟和传承佛法的人数之稀少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严肃性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此类高尚境界的赞美与向往。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江皋三月时,花发石楠枝。
归客应无数,春山自不知。
独行愁道远,回信畏家移。
杨柳东西渡,茫茫欲问谁。
岁朝园寝遣公卿,学省班中亦摄行。
身逐陵官齐再拜,手持木铎叩三声。
寒更报点来山殿,晓炬分行照柏城。
却下龙门看渐远,金峰高处日微明。
又见帝城里,东风天气和。
官闲人事少,年长道情多。
紫掖发章句,青闱更咏歌。
谁知余寂寞,终日断经过。
游人欲别离,半醉对花枝。
看著春又晚,莫轻少年时。
临行记分处,回首是相思。
各向天涯去,重来未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