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僧

苦行长不出,清羸最少年。

持斋唯一食,讲律岂曾眠。

避草每移径,滤虫还入泉。

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长久以来修行难以有成,清瘦的身躯显出少年模样。
每日只吃一顿斋饭,研习佛法从未有过睡眠。
为了避开杂草常换路径,过滤虫子还要亲自取泉水。
自古以来天竺的佛法,流传到此又有几人真正传承。

注释

苦:艰难困苦。
长:长久。
出:显现、成功。
清羸:清瘦。
少年:年轻人。
持斋:遵守斋戒。
唯一食:一日一餐。
讲律:讲解佛法。
岂曾:何曾、从未。
眠:睡觉。
避草:避开草丛。
移径:改变路径。
滤虫:过滤虫子。
入泉:流入泉水。
从来:自古以来。
天竺:古代印度。
法:佛法。
到此:流传到此地。
几人:少数人。
传:传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僧侣严格修行的景象,通过对其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僧人的清贫、自律与敬业。首句“苦行长不出”表明僧人长期坚持艰苦的修炼,不为世俗所动摇;“清羸最少年”则形象地比喻僧人心如止水,清澈纯净且始终保持赤子之心。

“持斋唯一食”说明僧人的饮食简朴,只有一餐,体现了佛教的出家精神和对物欲的放下;而“讲律岂曾眠”则强调僧人对于佛法的专注和敬业,即使在睡眠中也不忘记诵读戒律。

“避草每移径”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慈悲之心,连小草都不愿践踏,更别说其他生命;“滤虫还入泉”则展示了僧人对生命的尊重,即使是微小的昆虫也不忍心伤害。

最后,“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法脉传承的关切,以及对于能够真正领悟和传承佛法的人数之稀少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严肃性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此类高尚境界的赞美与向往。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思江南旧游

江皋三月时,花发石楠枝。

归客应无数,春山自不知。

独行愁道远,回信畏家移。

杨柳东西渡,茫茫欲问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拜丰陵

岁朝园寝遣公卿,学省班中亦摄行。

身逐陵官齐再拜,手持木铎叩三声。

寒更报点来山殿,晓炬分行照柏城。

却下龙门看渐远,金峰高处日微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春日李舍人宅见两省诸公唱和因书情即事

又见帝城里,东风天气和。

官闲人事少,年长道情多。

紫掖发章句,青闱更咏歌。

谁知余寂寞,终日断经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春日留别

游人欲别离,半醉对花枝。

看著春又晚,莫轻少年时。

临行记分处,回首是相思。

各向天涯去,重来未可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