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通判挽诗(其一)

世守祗儒术,才优奏最频。

官终半刺史,孝事两家亲。

长葛碑仍在,甘棠爱尚新。

赵公陂上下,遥想泣遗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挽诗《赵通判挽诗(其一)》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对逝者赵通判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其在儒家学问上的坚守与才华横溢的表现。诗中不仅赞扬了赵通判在官场上的勤勉与成就,更凸显了他孝顺双亲的美德。

首句“世守祗儒术”,点明赵通判一生致力于儒家学说的传承与实践,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忠诚与执着。接着,“才优奏最频”则描绘了他在官场上的卓越表现,频繁的奏章彰显了他的才能与贡献。

“官终半刺史,孝事两家亲”两句,既是对赵通判仕途生涯的总结,也强调了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尤其是对两位母亲的孝顺,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道。

“长葛碑仍在,甘棠爱尚新”通过历史遗迹的描述,表达了对赵通判德行与功绩的长久铭记,同时“甘棠爱尚新”一句,以“甘棠”这一象征物,进一步赞美了赵通判深受民众爱戴的情景。

最后,“赵公陂上下,遥想泣遗民”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想象着赵通判生前为百姓带来的福祉,即使在他离世后,仍能感受到遗民们的哀思与怀念,体现了其深远的影响与高尚的人格魅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不仅歌颂了赵通判的个人品质与成就,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官员道德与能力的双重期待,以及对儒家伦理的深刻认同。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赵通判挽诗(其二)

碎剧更尝久,跻攀鬓已皤。

题舆嗟命啬,制锦得名多。

铭好传千载,梁摧付一窠。

书丹惭钝笔,回恻甚于苏。

形式: 五言律诗

山长陈刚父挽诗(其一)

名在江湖久,青袍鬓已霜。

苕人师凿齿,莲幕客君房。

甫为思芹去,还遭撼树伤。

清朝公道厄,埋骨竟凄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山长陈刚父挽诗(其二)

君本轻场屋,何心第太常。

吟姿如岛瘦,直性似萧刚。

已恨婵娟误,争知禅化忙。

功名虽有命,诗在莫俱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林宗院母挽诗

鹤发贤哉母,冰清又玉温。

早同夫傃隐,晚受子貤恩。

箕笔营新竁,铭文托后村。

登堂曾及拜,吟望暗伤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