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史鉴所作的《谒张子静墓》,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探访古代隐士张子静墓地时的哀伤与缅怀之情。
首句“弭棹鸿村道”,生动描绘了诗人乘船来到偏远的村落小道旁,准备前往探访。次句“来寻处士坟”,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寻找古代隐士张子静的墓地。接下来,“泪痕沾宿草,悲思接愁云”两句,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张子静的深切怀念和哀悼之情。泪水滴落在枯萎的草地上,仿佛连绵不绝的悲伤情绪与阴沉的愁云相连,营造出一种沉重而哀婉的氛围。
“系树嗟无剑,名家幸有文”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张子静的敬仰之情。他感叹于张子静虽已逝去,但其精神与才华却如同未被磨灭的宝剑一般,永存于世。同时,诗人也庆幸于张子静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后人了解和纪念他的重要载体。
最后,“东风吹野水,流响不堪闻”两句,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背景,将情感推向高潮。春风轻拂,野水潺潺,然而在这宁静之中,却蕴含着诗人无法言说的哀痛与思念。这不仅是对张子静个人的哀悼,也是对古代文化与精神的深深缅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细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的崇敬与怀念,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