昉启昉世虽积善身匪怀才川岳粹灵固非禀受朝廷华显靡不践扬爰及孟冬适逢生日儿孙在列争持献寿之杯珠玉忽来又捧祝延之什老夫内省为幸斯多辄述荒词用继高韵

九重天子搆明堂,凡木那堪作栋梁。

生世固非贤者出,佐时空遇帝图昌。

略无声望朝廷重,宁有功名史册芳。

罗列儿孙共为寿,老年难诉满金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皇帝在九重天之上建造明堂,平常的木材怎能支撑起这样的殿堂。
生在这个世上并非都是贤能之人能够出现,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才能辅佐帝王,使国家兴盛。
在朝廷中他声望并不显著,历史记载中也不会留下显赫的功名。
子孙们围坐庆祝,但老人感叹岁月如流,难以畅饮满杯。

注释

九重天子:指皇帝身处深宫或天子的崇高地位。
搆明堂:建造宏伟的殿堂。
凡木:普通的木材。
声望:在公众中的声誉和威望。
功名史册:历史记载中的功绩和名声。
罗列儿孙:聚集子孙们。
满金觞:满杯的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其尊长生日时的情景。开篇“九重天子搆明堂,凡木那堪作栋梁”两句,通过对宫殿建筑的描述,展示了高贵和宏伟的气势,预示着主人公的地位非同小可。

接下来的“生世固非贤者出,佐时空遇帝图昌”表达了作者对于能在当时辅佐君主、成就一番事业的幸运之情。这里的“帝图昌”暗示着国家的兴旺和个人功业的显赫。

然而,诗人并不自满于已有的成就,反而感到自己的才华未被朝廷充分重用,故有“略无声望朝廷重,宁有功名史册芳”之叹。这里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动的超然态度。

最后两句“罗列儿孙共为寿,老年难诉满金觞”,则是对家庭美满和子孙满堂的一种庆幸之情。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子孙满堂是老人的一大乐事,而在尊长生日时,家族成员共同举杯祝愿,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好风俗。

综观全诗,可见作者不仅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功名的高洁品格。

收录诗词(91)

李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 字:明远
  • 籍贯: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
  • 生卒年:925年-996年2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昉著灸数朝废吟累日继披佳什莫匪正声亦贡七章补为十首学颦之诮诚所甘心(其二)

行年已老拟何如,手植园林十亩馀。

婢仆尽能修药饵,儿孙亲教读经书。

趋时徇俗诚为拙,守道安身未必疏。

惟望多情蓬岛客,偷闲时访野人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昉著灸数朝废吟累日继披佳什莫匪正声亦贡七章补为十首学颦之诮诚所甘心(其四)

历官从宦复何如,冒宠叨荣最有馀。

五载滥批黄纸敕,半生曾典紫泥书。

安民济物才无取,报国酬恩志未疏。

圣主忧边心正切,若为端坐自安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昉著灸数朝废吟累日继披佳什莫匪正声亦贡七章补为十首学颦之诮诚所甘心(其六)

息念忘怀心晏如,随宜生计不求馀。

汲泉自溉新栽竹,借本重添旧欠书。

唯仰酒杯相慰暖,敢嗟容鬓渐凋疏。

澄波桥北多嫌远,少有交朋到我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昉著灸数朝废吟累日继披佳什莫匪正声亦贡七章补为十首学颦之诮诚所甘心(其三)

交朋相问兴何如,不愿家财有羡馀。

一卷佛经心谙诵,七篇真诰手亲书。

荣名厚禄都来足,酒兴诗情积渐疏。

多谢营巢旧时燕,又依时节到贫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