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其一)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依靠采药老人的指引,丹青妙笔绘出巍峨的槐宫。
在明亮的小阁楼上,烟雾缭绕,如翡翠般美丽,新诗如嚼雪般清新。
期待华山和太华山成为陕右的骄傲,九仙的名声已经超越京东。
此生我注定与寻访名山有缘,如今温岭、台州美景已落入我手中。

注释

采药翁:指有经验的采药人,可能象征智慧或指引者。
丹青化出:用丹青艺术描绘出。
大槐宫:可能指仙境或宏伟的宫殿,象征理想之地。
眼明小阁:形容视野开阔的小楼。
嚼雪风:比喻诗歌语言清新如嚼冰雪。
雄陕右:形容华山和太华山的雄伟地位在陕西西部。
九仙:可能指传说中的仙人,象征声誉。
温、台:指温岭和台州,可能是诗人所在地或向往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描写游览自然风光并借此抒发情感的诗句。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

开篇两句已展现了诗人在山中寻觅草本药材的场景。"采药翁"形象生动,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而“丹青化出大槐宫”则是对画家周邠绘制《雁荡山图》技艺的赞美之词,显示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深刻理解。

“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

接下来的两句,是对诗人自身情感与艺术追求的表达。"眼明"暗示诗人的审美敏锐,而"小阁浮烟翠"则是环境描写;"齿新"指的是诗人的作品常有新的创意,"嚼雪风"则形象地表达了他咀嚼生活中的点滴,将其化为诗歌之美。

“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这两句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回忆。"二华"指的是华山,"陕右"则是陕西地区;"九仙"可能是指某个传说中的仙人或仙境,这里用来比喻诗人所处之地的神秘与高洁。

“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结尾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和艺术创作的体悟。"此生"指的是诗人的现世生活,而"有寻山分"则是说他在探索自然与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已觉温"可能暗示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感,"台落手中"则是对艺术创作的掌控和自信。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水之美,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以及他对于自然、历史和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其二)

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雪夜独宿柏仙庵

晚雨纤纤变玉霙,小庵高卧有馀清。

梦惊忽有穿窗片,夜静惟闻泻竹声。

稍压冬温聊得健,未濡秋旱若为耕。

天公用意真难会,又作春风烂漫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形式: 古风

别东武流杯

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

百年父老知谁在,惟有双松识使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