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五司马赴任硖州兼寄崔使君

位下才高多怨天,刘兄道胜独恬然。

贫于扬子两三倍,老过荣公六七年。

笔砚莫抛留压案,箪瓢从陋也销钱。

郡丞自合当优礼,何况夷陵太守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才华出众常怨天不公,刘兄品行高尚却安然自得。
贫穷程度比扬子还要深两三倍,年岁超过荣公六七年。
不要丢弃笔砚,就让它们压着书案,生活简陋也无需吝啬花钱。
郡丞本应受到优待,更何况夷陵太守如此贤明。

注释

怨天:抱怨命运不公。
刘兄:指刘姓兄弟,具体人物未知。
道胜:道德品质优秀。
恬然:平静淡然的样子。
扬子:古代贫士的代称,此处指生活贫困的人。
两三倍:比贫困的程度更深。
荣公:古代长寿者的代称,此处指年纪大的人。
六七年:表示年龄差距。
笔砚:书写工具,象征学问。
压案:压在桌案上,意指继续学习。
箪瓢:古代贫者的生活用品,形容生活简朴。
从陋:甘于简陋。
销钱:花费钱财。
郡丞:古代官职,辅助太守管理一郡。
自合:理所应当。
优礼:优待,礼遇。
夷陵:地名,今湖北省宜昌市。
太守:地方行政长官。
贤:贤明,有德行。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名为《送刘五司马赴任硖州兼寄崔使君》。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刘五司马赴任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包含了对另一位友人崔使君的问候和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句“位下才高多怨天”,可见作者自谦其才能,感叹自己在职位上的低微,又或许含有对社会不公的感慨。而紧接着“刘兄道胜独恬然”则表明刘五司马虽身处高位,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界所扰,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令人敬佩。

接下来的“贫于扬子两三倍,老过荣公六七年”,通过与历史上的贤者扬雄和荣公的比较,强调了作者自己贫穷和年迈的事实。扬雄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以贫穷著称;而荣公即荣征,东汉时的人物,以寿终正寝而闻名。这里作者通过自比,表达出自己的无奈与感慨。

“笔砚莫抛留压案,箪瓢从陋也销钱”则是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的俭朴与节约。在这两句中,“笔砚莫抛留压案”意味着即使是书写时用的笔和砚,也要珍惜不肯丢弃,而“箪瓢从陋也销钱”则说明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器物都能加以利用,哪怕是破旧的箪(一种盛粮食的小器具)和瓢(舀水的工具),也会卖掉换取资金。

最后,“郡丞自合当优礼,何况夷陵太守贤”中提到的“郡丞”,即指地方官吏中的较低级别;而“夷陵太守”,则是对崔使君的尊称。这两句表达了作者认为,即便是一位地位不高的地方官员,也应当受到优礼待遇,那么像崔使君这样德才兼备之人,当然更应该受到高度评价和尊重。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自谦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的赞美与送别,以及对自己的贫穷无奈,同时也表现出对生活节俭、珍惜资源的态度。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送刘郎中赴任苏州

仁风膏雨去随轮,胜境欢游到逐身。

水驿路穿儿店月,花船棹入女湖春。

宣城独咏窗中岫,柳恽单题汀上蘋。

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

后集寄将何处去,故山迢递在匡庐。

旧僧独有云皋在,三二年来不得书。

别后道情添几许,老来筋力又何如。

来生缘会应非远,彼此年过七十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严大夫赴桂州

地压坤方重,官兼宪府雄。

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

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中。

大夫应绝席,诗酒与谁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送张常侍西归

二年花下为闲伴,一旦尊前弃老夫。

西午桥街行怅望,南龙兴寺立踟蹰。

洛城久住留情否,省骑重归称意无。

出镇归朝但相访,此身应不离东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