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吟馀江上别,一锡寄扁舟。
远度浮残照,千峰指旧游。
疏钟沈杳霭,群木落高秋。
莫负重来约,禅心本自由。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圆所作的《送遇贞师归四明山》,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遇贞师在江边分别的情景。首句“吟馀江上别”,描绘了诗人吟咏完毕后与遇贞师在江边道别的画面,充满了离别的诗意。次句“一锡寄扁舟”,以一杖锡和一叶扁舟,形象地展现了遇贞师乘舟远行的画面,暗示了他的僧人身份和旅程的孤寂。
第三句“远度浮残照”,写出了夕阳西下,遇贞师的身影在余晖中渐行渐远,画面感强烈。第四句“千峰指旧游”,则回忆起他们曾经共同游历过的山水,流露出深厚的友情和对过去的怀念。
第五句“疏钟沈杳霭”,通过远处寺庙传来的稀疏钟声,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暗示了遇贞师即将进入的山林世界。最后一句“群木落高秋”,进一步描绘了季节特征,落叶纷飞的深秋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传达出禅宗崇尚自然、自由的精神。
不详
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执手离亭暮,言归思不禁。
故乡千里外,为客十年心。
帆影寒江静,猿啼雪峤深。
饶阳泉石在,讲退自堪吟。
行行携锡别,幽景到山分。
残雪经春在,疏钟度水闻。
松深生晚吹,潭静照闲云。
岩阁重开讲,清香入夜焚。
江天凉雨霁,嘒嘒出疏林。
清极残阳里,愁生远客心。
离亭秋草碧,荒堑暮烟深。
不忍多时听,吟髭雪暗侵。
平昔于诗苦,精搜省未闲。
坏房空鸟外,清句满人间。
瘦影悬邻壁,孤坟接旧山。
吊回高树下,寒水自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