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蒙斋赴召六首(其六)

四世凡五公,贵盛古自昔。

于我如浮云,光前在仁宅。

仰观我絜斋,江汉濯之白。

下视世所羡,腰黄眼前赤。

度越此流辈,人何啻千百。

希舜鹿野居,介然有如石。

尝为耳目人,天子屡前席。

义难若是恝,命岂可终逆。

非如一小官,去就惟我适。

况当有道时,丘自不与易。

世方厄三空,实当有长策。

心肝奉至尊,忧劳敢云斁。

行矣金玉声,智勇全赵璧。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家族连续出了四位显贵,自古以来就是荣华鼎盛。
对我来说,这些就像浮云,祖先的光辉在我仁德的家中延续。
抬头看我的洁净斋室,如同江汉洗涤后的洁白。
俯瞰世人羡慕的对象,他们腰缠万贯却目光短浅。
我超越了这一阶层,人们何止千百倍。
我像虞舜那样在山野居住,坚定如磐石。
我曾是皇帝的耳目重臣,让他多次坐立不安。
道义难以如此漠视,命运怎能违背天意。
我不像那些小官,进退由我自主。
更何况在圣明的时代,我不会轻易改变立场。
世道正困于空虚,确实需要长远的策略。
我全心全意侍奉君王,忧虑劳苦不敢懈怠。
我要出发了,留下的是金玉般的名声,智慧和勇气如同赵国的无价之宝。

注释

五公:指显赫的官员。
浮云:比喻不重要的事物。
仁宅:指仁德之家。
絜斋:洁净的斋室。
腰黄眼前赤:形容财富多而目光短浅。
流辈:同辈、阶层。
希舜:虞舜,古代贤君。
介然:坚定的样子。
耳目人:皇帝的重要顾问。
恝:冷漠,不在意。
长策:长远的策略。
斁:厌倦,懈怠。
金玉声:比喻美好的声誉。
赵璧:比喻珍贵的品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包恢的作品,名为《送蒙斋赴召六首(其六)》。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去的不舍和赞美之情,以及对于朋友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四世凡五公,贵盛古自昔。”这一句点出了蒙斋家族的显赫门第,显示出作者对其家庭背景的了解和尊重。接着,“于我如浮云”则是说这种辉煌与自己相比,就像远处的浮动之云,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光前在仁宅”表明蒙斋即将离开,前往新的地方,而作者则留在原来的住所。"仰观我絜斋,江汉濯之白"中,“絜斋”应为诗人自己的书房或居所,"江汉濯之白"则是形容书房内外的清洁纯净,可能隐喻着作者的心境。

“下视世所羡,腰黄眼前赤。”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世俗所羡慕的物质财富与蒙斋眼前的景象相比较,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超脱尘世、追求更高境界的期望。

“度越此流辈,人何啻千百。”这一句则是说在这般纷扰复杂的人群中,能够如蒙斋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品行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希舜鹿野居,介然有如石。”这里通过对古圣先贤的引用,表达了对朋友高洁品格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

后半部分,“尝为耳目人,天子屡前席。”则是说蒙斋曾经在朝廷中担任过重要职位,为皇帝提供过建议和帮助。"义难若是恝,命岂可终逆。”这两句表达了对于朋友的忠诚品质的赞扬,以及对其坚守正义不屈服于非正义命令的肯定。

“非如一小官,去就惟我适。”这里诗人自谦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与蒙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去的无奈和不舍。

最后,“况当有道时,丘自不与易。世方厄三空,实当有长策。”则是在劝告蒙斋在这个乱世之中要有远见卓识,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方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未来能够制定出正确对策的信心。

“心肝奉至尊,忧劳敢云斁。”这一句则是说蒙斋的心志坚定,如同至高无上的至尊,他所承担的忧虑和劳累,也只有天知道。

“行矣金玉声,智勇全赵璧。”最后一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朋友即将踏上的旅程比喻为金玉之声,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蒙斋智慧和勇气的肯定,以及希望他能够像古代名将赵云那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完整和光辉。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朋友深厚的情谊,也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理想,是一篇融合了赞美、送别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92)

包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道夫。刑部尚书。以廉吏,政绩显著著称,同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

  • 字:宏父
  • 号:宏斋
  • 籍贯: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
  • 生卒年:1182-1268

相关古诗词

送蒙斋赴召六首(其五)

尝闻魏仲英,谓仕欲行志。

后宫权豪等,损去志乃遂。

如云皆不可,隐身是为智。

此志虽可称,一节非道备。

不闻政适人,格心第一义。

如未可与权,当道岂易致。

齐王好货色,孟子不少刺。

导之百姓同,王道真易易。

自实学不明,言与实难离。

何能格一非,适以滋众伪。

最是讲说多,虚文只成赘。

经或不如史,祸福可趋避。

下至不害伯,犹能救时弊。

此可观世变,言之横涕泪。

道本无不通,君子当不器。

形式: 古风

送蒙斋赴召六首(其四)

扶颠而持危,在天下大势。

拨乱而存亡,在国家大计。

一司一事间,未足系兴替。

马援为郡守,尚不屑烦细。

惟大姓黠羌,不容有违戾。

况为公与卿,不思大经济。

今大姓黠羌,几倍过汉世。

中有根木存,犹在加护卫。

大都如弈棋,败局如已逝。

如有一胜著,败乃以胜继。

巽当知衡权,是乃德之制。

果哉末之难,圆神妙龟筮。

愿言其吉凶,大辟天地闭。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送蒙斋赴召六首(其三)

乾坤常简易,险阻知最精。

尧舜何艰难,难在知人明。

孔子每所患,因予犹改更。

险如彼山川,无如世人情。

明天而昧人,古人所讥评。

卓哉子陆子,高具双眼睛。

气貌才一顾,肺肝见如倾。

或但因传闻,能见人生平。

万象悉呈露,如揭日月行。

何畏乎功令,尧舜为法程。

所恶利口覆,孔子为权衡。

欲希象山翁,此目不可盲。

众欺恐寡信,多伪难皆诚。

虚受而实责,无容偏且轻。

张陈门下客,莫非天下英。

后至所居国,皆能居公卿。

济世才最急,泰道非徒亨。

下视瓮盎内,成雷聚蚊虻。

鸟须九霄鹏,鱼必东海鲸。

为己与为国,灼知在先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送蒙斋赴召六首(其二)

广大中精微,如崇下履卑。

川流本敦化,溥博时出之。

刚毅发秋凛,宽裕融春熙。

聪明靡偏照,密察不失时。

权度心为甚,圣人良在兹。

思睿睿作圣,无思无不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