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

重泉不可到,到者几人来。

昔年高会处,歌钟依旧催。

骅骝黄金勒,葡萄白玉杯。

昔人今尚在,千秋铜雀台。

台上昔人行,井干生青苔。

拂苔行今人,意气扬烟尘。

容仪光凝停,引手弹鸣琴。

游龙从风翔,轻云落素阴。

今日美少年,他年蝼蚁心。

秦王与汉武,高陵何乔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挽歌》由明代诗人释函是所作,通过哀婉的笔触描绘了对逝者的追忆与感慨。

首句“重泉不可到,到者几人来”,以深邃的哲学思考开篇,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距离比作不可触及的重泉,表达了对死亡的无奈和对逝者的怀念。接下来,“昔年高会处,歌钟依旧催”两句,将记忆中的欢聚场景与现实的寂静形成对比,歌钟声仿佛仍在催促,却无人回应,流露出一种空虚与寂寞。

“骅骝黄金勒,葡萄白玉杯”描绘了昔日宴会上的奢华与辉煌,通过具体的物品细节,勾勒出往日的繁华景象。“昔人今尚在,千秋铜雀台”则将时间的跨度拉长,铜雀台作为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无数人的兴衰更迭,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对比。

“台上昔人行,井干生青苔。拂苔行今人,意气扬烟尘。”这两句通过环境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昔日的足迹如今已覆满青苔,而今人踏过,留下的是匆匆的脚步声和尘土飞扬的痕迹,象征着生命的流转和无常。

“容仪光凝停,引手弹鸣琴。游龙从风翔,轻云落素阴。”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逝者形象的永恒与生者的追思。容仪虽已凝固,但琴声犹在,仿佛逝者仍在世间。游龙与轻云的比喻,既展现了生命的自由与飘逸,也暗含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

最后,“今日美少年,他年蝼蚁心。秦王与汉武,高陵何乔林。”这四句以反问的形式,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无论是少年的美貌还是帝王的功业,在时间面前都终将化为尘土。秦王与汉武的例子,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因为无论多么辉煌的历史人物,最终都将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中。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形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惟汉行

自昔鸿门会,智士咸危疑。

当时已默定,事后方始知。

沛公必不死,泰山终难移。

项伯以身蔽,意气良为谁。

临难心乃见,一诺安可欺。

壮心樊参乘,死且不足辞。

帝王匪偶然,龙起云相随。

观世以知人,忠邪各自为。

范曾数目羽,于羽焉足非。

卖主曹无伤,身戮有馀灾。

兴废古今常,天授多明扬。

形式: 古风

大道曲

谁著紫罗襦,据床弹琵琶。

意在市中人,声声到日斜。

系马垂杨下,停车傍酒家。

曲调岂关手,闻音多叹嗟。

将军笑不言,彼此争奈何。

年年春日媚,日日门前花。

相识不相识,满目空尘沙。

悠悠大道间,古树临长河。

形式: 古风

宛转歌

春中花盛开,暄风集崇台。

爽气朗襟袖,白昼净尘埃。

如此良辰何,看看欲徘徊。

徘徊还自问,人生当几回。

荆棘生高坟,雨雪空皑皑。

今我不惜阴,后人徒见哀。

后人复如我,展转成劫灰。

劝君濯渊鉴,静言观从来。

春花与秋实,荣落时见摧。

观彼荣落时,我心当何持。

莫以琴瑟娱,逐乐忘归期。

斗酒虽云欢,万岁谁相知。

何不趁芳华,百情聊以移。

形式: 古风

乐辞

世人重颜色,颜色如秋兰。

兰气随风散,兰花开后残。

眼见花开尽,香散秋风寒。

独坐观荣瘁,流泉空潺潺。

此意难为言,人外君自看。

枯骸旧颜色,旧人今不识。

新人即旧人,恩怨岂当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