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第十一罗怙罗尊者

闲提数珠,背坐危石。捉锡山童,越树而剧。

象衔藕花,来献法供。六根妙同,鼻能致用。

形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禅宗修行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闲提数珠,背坐危石。” 开篇即以“闲提数珠”展现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而“背坐危石”则描绘出修行环境的简朴与险峻,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坚定。

“捉锡山童,越树而剧。” 描述了修行者与山童之间的互动,通过“捉锡”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修行者的随缘自在,也寓意着对物质的淡泊与超脱。越过树木的“剧”,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超越与突破。

“象衔藕花,来献法供。” 这一场景充满了神秘与庄严,大象作为佛教中智慧与力量的象征,衔着盛开的荷花,代表着佛法的纯洁与神圣,前来供奉,寓意着修行者对佛法的虔诚与奉献。

“六根妙同,鼻能致用。” 最后一句总结了整个场景的核心思想,即修行者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妙用,达到心灵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尤其是“鼻能致用”更是巧妙地将嗅觉与修行的内在体验联系起来,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细微感受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修行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深刻内涵与美学价值,既体现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又蕴含了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

苾刍捧塔,示空寂身。于菟对我,示心境真。

手把宝书,而不展玩。又示解空,文字不断。

形式: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第十三因羯陀尊者

情无住著,袒而凭几。侍僧击磬,狻猊卧戏。

石屏倚天,下迸流水。水声触眼,石光到耳。

形式: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第十四伐那波斯尊者

纵倚箕踞,莫不是定。毒既止息,邪亦自正。

钵花自香,蒲扇闲把。目视云霄,我相未舍。

形式: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第十五阿氏多尊者

蛮奴鹤立,盆花置前。倚杖屈足,颔髭虬然。

了世间空,独游理窟。石上军持,是吾长物。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