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诗十一首(其一)

窗前两好树,众叶光薿薿。

秋风一拂披,策策鸣不已。

微灯照空床,夜半偏入耳。

愁忧无端来,感叹成坐起。

天明视颜色,与故不相似。

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

胡为浪自苦,得酒且欢喜。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窗前有两棵美好的树,满树叶子繁茂闪烁。
秋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不停歇地摇曳。
微弱的灯光映照着空荡的床铺,深夜的声音尤其清晰入耳。
无端的忧虑涌上心头,我不禁感慨万分,坐立不安。
天亮后观察自己的面色,与往常大不相同。
羲和驾驭着日月快速运行,这速度无法依赖。
人生的道路虽然多样,但最终都导向死亡,这是不变的轨迹。
为何要让自己痛苦不堪,不如暂且借酒浇愁,享受片刻欢愉。

注释

窗前:形容位置。
好树:美好的树。
众叶:众多的叶子。
光薿薿:繁茂闪烁的样子。
秋风:秋天的风。
策策:形容声音。
微灯:微弱的灯火。
空床:无人使用的床。
颜色:脸色。
不相似:与以往不同。
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
疾急:快速。
涂:道路。
趋死:走向死亡。
胡为:为何。
浪自苦:无谓地苦闷。
欢喜:快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夜里诗人独坐窗前,听着秋风吹过树梢发出的声音,感到心中的忧愁油然而生。诗中“窗前两好树,众叶光薿薿”描述了一幅静谧的景象,这些树木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鲜明。而“秋风一拂披,策策鸣不已”则传达了秋夜里树叶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如同无数的琴弦被轻拂,发出连绵不断的声音。

微弱的灯光照在空旷的床上,夜深人静时分,这些声音似乎更加清晰地传入耳中。诗人的心情随着这些声音起伏,感到愁忧涌上心头,不禁感叹间坐立而起。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宁与悲凉。

“天明视颜色,与故不相似”表达了诗人在黎明时分再次观察周围环境,却发现一切都不如先前那般生动多彩,这可能是因为夜晚的灯光和清晨的阳光给物体投射出不同的光影,也可能是诗人的情绪影响了他对事物颜色的感受。

接下来的“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则是在强调时间的流逝,天地运行不息,但这种速度却让人感到难以把握。接着,“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死亡必至的感悟。

最后两句“胡为浪自苦,得酒且欢喜”则是在劝诫自己不要过于沉浸在忧愁之中,而应该珍惜现时,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诗人提醒自己,即使面对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也要学会放松心情,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尽情享乐。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物与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难得的一首。

收录诗词(424)

韩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籍贯: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
  • 生卒年:768~824

相关古诗词

秋怀诗十一首(其二)

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

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

运行无穷期,禀受气苦异。

适时各得所,松柏不必贵。

形式: 古风

秋怀诗十一首(其三)

彼时何卒卒,我志何曼曼。

犀首空好饮,廉颇尚能饭。

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自劝。

归还阅书史,文字浩千万。

陈迹竟谁寻,贱嗜非贵献。

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形式: 古风 押[愿]韵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

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

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

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秋怀诗十一首(其五)

离离挂空悲,戚戚抱虚警。

露泫秋树高,虫吊寒夜永。

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

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

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

庶几遗悔尤,即此是幽屏。

形式: 古风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