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显忠上人归吴郡

秋风随处起,振锡不留行。

却背嵩云去,迎看淮月生。

禅通少林默,诗得杼山清。

几夕岩窗下,忘眠听瀑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显忠上人的僧侣在秋季离开嵩山,返回吴郡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行踪的飘逸与禅心的宁静。

首句“秋风随处起,振锡不留行”,以秋风起始,形象地描绘了僧侣行走在秋天的景象,振锡(僧侣行脚时所持的锡杖)轻轻敲击地面的声音,虽轻柔却坚定,象征着僧侣内心的平静与坚定,不为外界所动。

接着,“却背嵩云去,迎看淮月生”两句,生动地展示了僧侣离开嵩山,向着淮河方向前行的过程。嵩云象征着过去的生活和环境,而淮月则预示着新的开始和未知的旅程。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地理上的移动,更蕴含了心灵上的转变与期待。

“禅通少林默,诗得杼山清”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僧侣的身份和修行状态。少林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这里的“禅通”暗示了僧侣深厚的禅修功夫;“杼山清”则可能是指诗人所在的或与之相关的山名,强调了环境的清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契合。

最后,“几夕岩窗下,忘眠听瀑声”描绘了僧侣在岩窗下的生活情景,夜晚难以入眠,却沉浸在瀑布的自然声音中。这种忘我的状态,既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净化,体现了僧侣追求精神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僧侣在自然与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以及诗人对其高尚品格的赞美与敬仰。

收录诗词(420)

胡宿(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九九五~一○六七)。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

  • 字:武平
  • 籍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

相关古诗词

芳茂山

此地横青嶂,当年耸紫氛。

碧花岩下柰,玉叶岭边云。

宝势三神秀,灵风百草薰。

将军精爽在,可解勒移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浮石寺

溪碧照浮航,仁祠紫界墙。

窗扉衔远色,树石纳馀凉。

升讲林花落,抛生水鸟翔。

逢僧谈止观,数刻尽牛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送张著作任柘城

出宰分寰邑,修书得秘丘。

青云莫厌晚,翠柏最宜秋。

旧学缁林散,前欢醉墨留。

弦歌聊自慰,不足论全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曹生归临江别墅

气入商中劲,人思渎上劳。

沧江萦故国,凉月伴归舠。

丽赋凭乌有,清篇托畔牢。

竹林温绪业,天彀伫时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