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诗十五首(其十一)

昔游衡山上,未晓入幽谷。

欲识所坐舆,横板挂两竹。

状如秋千垂,高下不倾覆。

登山九千丈,中道多佛屋。

一峰高一峰,峰峰秀林木。

仰看同来客,木末见冠服。

高台石桥路,寻常云所宿。

下方雷雨时,此上自晴旭。

紫盖何突兀,万里在一目。

馀峰六七十,仅如翠浪矗。

北有懒瓒岩,大石庇樵牧。

下窥半厓花,杯盂琢红玉。

飞云身畔遇,揽之不盈掬。

祝融最高绝,紫盖不足录。

俯视同仰观,苍苍万形伏。

惟馀岣嵝峰,南睇半空绿。

髣髴认潇湘,向岳流屈曲。

高处惊我魂,翻思宅平陆。

其东有雷穴,灵异谨勿触。

云来绵世界,云去一峰独。

僧窗或留罅,云入不可逐。

绝顶横石梁,仙人有遗躅。

山多金光草,夜半如列烛。

灵药不可寻,吁嗟归太速。

形式: 古风

翻译

昔日游历衡山,天未亮就进入幽深山谷。
想要知道乘坐的是何种车,车前横板挂着两根竹竿。
像秋千般悬垂,高低起伏却不倾倒。
登至九千丈高的山,途中常见佛寺屋宇。
一座山峰比一座高,峰峰之间林木秀丽。
抬头看一同来的旅伴,他们在树梢露出衣帽。
高台上是石桥小路,常有云雾停留。
下方雷雨交加,山顶却阳光普照。
紫盖峰巍峨耸立,万里景色尽收眼底。
其余六十多座峰峦,仿佛翠绿波涛矗立。
北面有懒瓒岩,大石为樵夫牧人遮风挡雨。
向下望去半崖花丛,犹如红玉雕琢的杯盂。
飘忽的云彩在身边掠过,想抓住却无法捧满。
祝融峰最为高峻,紫盖峰相比之下略逊一筹。
从上往下看,万物皆显得渺小。
唯有岣嵝峰,南望半空中一片碧绿。
仿佛能辨认出潇湘之地,河流曲折蜿蜒。
身处高处令我心惊,顿生回归平原的念头。
东边有雷鸣的洞穴,灵异之事需谨慎对待。
云雾缭绕,世界如绵延不断,云散后只剩孤峰独立。
僧房窗户偶有缝隙,云雾涌入却难以追随。
山顶横跨石梁,似有仙人遗迹留存。
山中生长着金光草,夜晚如同排列的烛火。
寻找灵药无果,感叹归程太过匆忙。

注释

衡山:古代五岳之一,位于湖南。
幽谷:深而隐蔽的山谷。
横板:车辆前横置的木板。
佛屋:寺庙。
紫盖:指紫盖峰,衡山主峰。
祝融:古代神话中的火神。
岣嵝峰:衡山另一重要峰名。
雷穴:传说中的神秘洞穴。
灵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姜夔的《昔游诗十五首(其十一)》,描绘了作者在衡山的一次游历。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衡山的幽深山谷、奇特的交通工具、层峦叠嶂的秀美山峰以及变幻莫测的天气。诗人运用比喻,如“横板挂两竹”状似秋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路的险峻;“紫盖何突兀”则写出山势的雄伟壮观。同时,诗中还穿插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如雷穴、云雾缭绕、金光草等,以及对祝融峰、岣嵝峰等特定山峰的赞美。

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生活的怀念和对未知仙境的好奇。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姜夔诗歌的艺术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衡山之中,感受那份超然与宁静。

收录诗词(283)

姜夔(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字:尧章
  • 号:白石道人
  • 籍贯: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
  • 生卒年:kuí](1154年—1221年

相关古诗词

昔游诗十五首(其十二)

濠梁四无山,坡陁亘长野。

吾披紫茸毡,纵饮面无赭。

自矜意气豪,敢骑雪中马。

行行逆风去,初亦略沾洒。

疾风吹大片,忽若乱飘瓦。

侧身当其冲,丝鞚袖中把。

重围万箭急,驰突更叱咤。

酒力不支吾,数里进一斝。

燎茅烘湿衣,客有见留者。

徘徊望神州,沈叹英雄寡。

形式: 古风

昔游诗十五首(其十三)

既离湖口县,未至落星湾。

舟中两三程,程程见庐山。

庐山遮半天,五老云为冠。

朝看金叠叠,暮看紫巉巉。

瀑布在山半,髣髴认一斑。

庐山忽不见,云雨满人间。

形式: 古风

昔游诗十五首(其十四)

雪霁下扬子,閒望江上山。

山山如白玉,日照金孱颜。

是时江水净,影落清镜寒。

潮催庾信老,云送佛狸还。

万古感心事,惆怅垂杨湾。

形式: 古风

昔游诗十五首(其十五)

衡山为真宫,道士饮我酒。

共坐有何人,山中白衣叟。

问叟家何在,近住山洞口。

殷勤起见邀,徐步入林薮。

云深险径黑,石乱湍水吼。

寻源行渐远,茅屋剪如帚。

老烹茶味苦,野琢琴形丑。

叟云司马迁,学道此居久。

屋东大磐石,棋画今尚有。

古木庇覆之,清泉石根走。

因悲百年内,汲汲成白首。

仙人固难值,隐者亦可偶。

追惟恍如梦,欲画无好手。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