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圆通寺(其四)

欲坐又还起,白云随我行。

一空皆佛性,群动共秋声。

崩石斜分路,支冈半入城。

明朝山下去,平地见朱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想要坐下又起身,白云伴随我前行。
一切空无都是佛性的体现,万物活动共享秋天的声音。
山路被崩裂的石头斜分成两段,山冈半遮半掩进入城中。
明天早晨下山去,就能在平地上看见红瓦屋顶的房屋。

注释

欲:想要。
坐:坐下。
还:又。
起:起身。
白云:白色的云彩。
随:跟随。
一空:一切空无。
皆:都。
佛性:佛教中的觉悟和本性。
群动:万物的活动。
共:共享。
秋声:秋天的声音。
崩石:崩裂的石头。
斜分:斜着分开。
路:道路。
支冈:支撑山冈。
半入:半遮半掩进入。
城:城市。
明朝:明天早晨。
山下:下山。
平地:平坦的地方。
见:看见。
朱甍:红色的屋脊,代指房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马仲珍的作品,名为《游圆通寺(其四)》。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山寺间游历的景象和心境。

“欲坐又还起,白云随我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切感受,他似乎想要停下脚步静坐下来,但又忍不住继续前行,因为那飘渺的白云仿佛在引领他漫游。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一空皆佛性,群动共秋声。” 这里,“一空”指的是周围环境的清净无为,而“佛性”则是佛教中指代万物本性的概念。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超然体验,以及对万物同一佛性认识的感悟。

“崩石斜分路,支冈半入城。”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的情景,“崩石”指的是断裂的岩石,形成了一条斜斜的道路;“支冈”则是指山峰延伸至城市之中。

“明朝山下去,平地见朱甍。” 最后两句诗人描述了清晨时分,他从山上下来,一路走到平坦的地面,眼前便出现了红色的宫墙或建筑。这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由高而低,由深入浅出的一种心境转变。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佛性和宇宙真理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收录诗词(5)

马仲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圆通寺(其一)

十步九憩息,行行不计程。

径长人未尽,寺近地差平。

古井知潮候,重云隔磬声。

榴花半零落,碎糁石棋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喜乐功成招范至能入诗社

燕国将军善主盟,新封诗将一军惊。

范家老子登坛后,鼓出胸中十万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慧聚僧神济善医能知人死生于数岁或数月之前或有奇疾则以意用药无不差者既享高寿临终甚了了因作二诗哭之僧讳清照神济乃其师号云(其一)

端的西来了世缘,有身宁肯自谋安。

殷勤疗病肱三折,去住无心指一弹。

贝叶翻馀清磬在,梵音飘断暮钟残。

祇今双树婆娑影,空锁灵山片月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乐庵李先生居南床论张同知不行挂冠而归赋二诗为寿(其二)

闻健即收身,归耕躬馌饷。

诗中句堂堂,床头春盎盎。

寒花晚更香,霜节老益壮。

相对无俗情,端的羲皇上。

形式: 古风 押[漾]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