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慈光寺至老人峰

孤发靡有极,出寺钟送响。

始径祇壁立,继栈渐蛇往。

一泉喷岩下,阴涧走滉瀁。

馀支忽横漫,茧足破之上。

瞑眩心摇旌,飘簸谷张网。

离群属象形,巨力擘灵掌。行行避攫拿,境境得?慌。

托命藤系石,靡瞰匪千丈。

怯气凝虑并,道心忘我长。

百悟罗英苍,群妙展佚荡。

玄关且未穷,中势无息壤。

贫哉云中观,弥空有馀仰。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从慈光寺前往老人峰的登山之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

开篇“孤发靡有极”,以“孤”字点明旅程的孤独与遥远,暗示了旅途的艰辛。接着“出寺钟送响”,钟声悠扬,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禅意,也预示着旅程的开始。诗人随后描述了山路的蜿蜒曲折,“始径祇壁立,继栈渐蛇往”,形象地描绘了山壁陡峭,栈道蜿蜒如蛇行进的情景。

“一泉喷岩下,阴涧走滉瀁”,泉水自岩石间喷涌而出,阴涧中水流激荡,生动展现了山间水声潺潺的景象。接下来,“馀支忽横漫,茧足破之上”,描述了山路的复杂多变,以及登山者艰难前行的场景。

“瞑眩心摇旌,飘簸谷张网”,夜晚降临,山风呼啸,诗人的心也随之摇曳不定,仿佛置身于山谷之中,被风网所包围。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迷茫。

“离群属象形,巨力擘灵掌”,诗人将自己比作孤独的旅者,与自然界的山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借助巨大的力量,试图触摸到自然的灵魂。这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

“行行避攫拿,境境得?慌”,在前行的过程中,诗人小心翼翼地避开各种险阻,每一步都充满了谨慎与期待。这一句既是对登山过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生旅途上不断克服困难、追求目标的象征。

“托命藤系石,靡瞰匪千丈”,诗人借助藤蔓和岩石,稳稳地踏上了高耸入云的山路,表达了对自然之力的信任与依赖。同时,这也象征着人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找到依靠,勇敢前行。

“怯气凝虑并,道心忘我长”,面对未知与恐惧,诗人的心智逐渐坚定,道心超越了自我,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这一句揭示了在艰难旅程中,心灵的成长与升华。

“百悟罗英苍,群妙展佚荡”,在攀登的过程中,诗人领悟到了自然的奥秘与生命的真谛,心灵得到了自由与释放。这一句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真理与智慧的重要性。

“玄关且未穷,中势无息壤”,虽然对自然的探索永无止境,但诗人在其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一句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同时也强调了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同样重要。

“贫哉云中观,弥空有馀仰”,最后,诗人以“云中观”自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敬畏之情。尽管物质上的贫乏,但心灵的富足与对宇宙的无限仰望,使得这份体验变得无比珍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内心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生命之谜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在艰难旅程中获得的心灵成长与精神升华。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文殊院

地接诸天近,山经万劫空。

丹砂仙火外,山鬼佛光中。

倏忽云霞相,微茫斧凿功。

人间定何世,离立转忡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白猿

黄山白猿千年物,出没无时不知穴。

裹身只借千岩云,疗饥惟餐太古雪。

老僧诵号至夜分,下阶看天猿在门。

呼之不来近不避,玄玄默默西来意。

晓来乃在莲峰头,忽复吟声隔遥翠。

游人千百少一逢,应知祇在兹山中。

山空日暮无可托,我欲拾橡来相从。

形式: 古风

题文殊院

悟来千嶂失嶙峋,是象俱含太古春。

每见孤花山意露,偶听幽梵夜心真。

云霞境幻全宜佛,魑魅形空不喜人。

招手诸天容借问,此间曾转几回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山中见月

三更方见月,身在乱峰中。

音乐鸟啼夜,旃檀香布空。

尘心云缕灭,人语谷声通。

不寐寻幽去,山深未可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