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鸾归蜀宁亲

歌诗精外学,天子是知音。

坐夏宫钟近,宁亲剑阁深。

高名彻西国,旧迹寄东林。

自此栖禅者,因师满蜀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在精研诗学之外更有博学之才,被天子视为真正的知音。
静坐于夏宫,钟声悠近,为尽孝心深入宁亲的剑阁。
他的高尚名声远播至西方各国,而昔日的遗迹仍寄托在东方的丛林之中。
自他开始在此山中修行以来,因他的影响,如今四川满是修禅之人。

注释

歌诗:作诗、吟诗。
精:精通,深入研究。
外学:除诗歌以外的学问,泛指广博的知识。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知音:理解、赏识自己才能的人。
坐夏:静坐度夏,常指僧人夏季安居修行。
宫钟:宫廷中的钟声,这里指夏宫内的钟声。
宁亲:使亲人安宁,此处指尽孝。
剑阁:地名,位于四川,以其险峻著称,这里代指诗人深入之地。
高名:崇高的名声。
彻:通达,传遍。
西国:泛指西方的国家或地区。
旧迹:过去的遗迹,历史遗存。
寄:寄托,留存。
东林:东方的丛林,这里可能指具体的佛教丛林,也可能泛指东方的寺院或修行之地。
自此:从那时起,自此以后。
栖禅者:修习禅定的人,指僧侣或隐士。
因师:由于这位大师(指前文提及的人物)的影响。
满:充满,遍布。
蜀:古地名,指四川地区。
今:现在,现今。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名为《送僧鸾归蜀宁亲》。从内容来看,诗人是在送别一位前往蜀地(今四川地区)的僧侣,并表达了对其深切的情谊和期望。

“歌诗精外学,天子是知音。”这两句表明僧侣不仅在佛法上有所修为,而且还擅长世间的诗书之学,甚至受到皇帝的赏识,被视为懂得音乐与文学的知音。这既赞扬了僧侣的多才多艺,也隐含着对其高洁品格的肯定。

“坐夏宫钟近,宁亲剑阁深。”这里则是描绘送别时的情景。夏宫可能指的是一处避暑的地方,而钟则象征着和谐与安静的氛围。宁亲剑阁深,则是说僧侣将要前往蜀地的剑门关,那里的山深而险峻,环境幽深。

“高名彻西国,旧迹寄东林。”诗人赞扬僧侣在佛法上的崇高声誉已经传遍了西方诸国,同时也提到了僧侣将要前往的蜀地,那里的东林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寺庙或静修之所。

“自此栖禅者, 因师满蜀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侣未来的祝愿,希望他在蜀地能够继续他的禅修生活,并且因着师承而在那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足迹。

整首诗通过对僧侣学识、品行和未来生涯的赞美,以及对送别时刻温馨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情谊深厚。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和精神追求的映射,体现了唐代文人与佛教徒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收录诗词(168)

张乔(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僧雅觉归东海

山川心地内,一念即千重。

老别关中寺,禅归海外峰。

鸟行来有路,帆影去无踪。

几夜波涛息,先闻本国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郢州即事

孤城临远水,千里见寒山。

白雪无人唱,沧洲尽日闲。

鸟归残烧外,帆出断云间。

此地秋风起,应随计吏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闻仰山禅师往曹溪因赠

曹溪松下路,猿鸟重相亲。

四海求玄理,千峰绕定身。

异花天上堕,灵草雪中春。

自惜经行处,焚香礼旧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浮汴东归

日暖泗滨西,无穷岸草齐。

薄烟衰草树,微月迥城鸡。

水近沧浪急,山随绿野低。

羞将旧名姓,还向旧游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