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游伯均裕斋夜无蚊蚋熟寐达旦

处处如雷针在舌,咂肤成群难扑灭。

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

荆棘不产茅山旁,天台有菌皆可尝。

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

形式: 古风

翻译

每一处都像雷霆之针刺舌,成群的滋味难以扑灭。
主人做官以百姓福祉为重,无需驱赶蚊虫自然消亡。
茅山附近没有荆棘丛生,天台山的菌类都可以品尝。
期待你坚守这样的治民之道,让异类也变得温顺善良。

注释

处处:到处。
如:像。
雷针:像雷一样尖锐。
舌:舌头。
咂肤:品味滋味。
主人:指官员。
膏血:百姓的福祉。
挥拂:驱赶。
蚊自绝:蚊虫自行消失。
荆棘:多刺植物。
不产:不生长。
茅山旁:茅山附近。
天台:地名,天台山。
菌皆可尝:各种菌类都可以食用。
期:期待。
君:您。
化民术:治理人民的方法。
异类:不同于人类的生物。
回善良:变得温顺善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静的夜晚,主人公在伯均裕斋内安然入睡,没有蚊虫的打扰。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勾勒出主人重视民生、不贪污腐的形象,以及希望以此德行感化民众,使之远离邪恶向善。

首句“处处如雷针在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蚊虫的声音小而密集,如同细雨般无处不在,但又像针尖一般锐利。紧接着,“咂肤成群难扑灭”则强调了蚊虫的数量之多,即使试图驱赶也难以根除。

然而,诗人通过“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表达了对主人的赞赏。这里的“膏血”指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重视,而“未劳挥拂”则意味着主人不需多做努力,便能自然而然地远离这些烦恼,显示出其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

接下来的“荆棘不产茅山旁,天台有菌皆可尝”描绘了一种理想化的环境。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荆棘丛生的地方也不再繁殖,而是被美味的茅山替代;在天台之上,每一种类的菌类都是可以享用的,这里“菌”可能象征着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但又可食用的资源。

最后,“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表达了诗人对主人的殷切希望,即通过这种德行来感化民众,让所有的不良之徒都能回头向善,走向正道。这一句也体现出了诗中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形象,既描绘了一个宁静无扰的夜晚,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廉官员的赞美,以及对于社会和谐与人的善良本性的深切期望。

收录诗词(244)

李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 籍贯:记诵过
  • 生卒年:1122—1198

相关古诗词

寄题余氏桂亭

主人开杰槛,懒种洛中魏。

诸郎请嘉名,笑指亭下桂。

根分月晕寒,花染天香细。

珍重青云梯,籯金未为贵。

形式: 古风

寄题张道士招真阁

君成道,去何许,寂寂空山号行府。

自从汉末人相值,因循今莫睹。

凄凉古庙落嵓隈,水绕閒庭萦嫩苔。

敕令立观奉香火,屈指三十年中来。

道士张君见奇古,精力强明奈寒暑。

从前观心力勤苦,经画一新旧堂庑。

尝闻仙者好楼居,杰阁翚飞接云衢。

往来世外隐君子,万一鹤驭停须臾。

我劝张君更磨练,莫遣光阴随物转。

一朝平步玉皇前,何虑群仙不相面。

多少纷纷尘世人,梦中说梦元非真。

妙处工夫如会了,千百世界现全身。

形式: 古风

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

无心曾看石桥云,有耳曾听石桥水。

俗尘未尽难重留,饭麻才竟归心起。

自从一别五春风,梦绕桥庵西复东。

雀噪亭前听茶鼓,蛇蟠砌外护瓜丛。

更忆依人两乌鹊,朝朝飞下映真阁。

树鹅土菌恣登盘,林麓素无虫兽恶。

江湖迢递皆畏途,谁知世上有华胥。

五百开士去虽久,犹馀一老能清癯。

几年胁背不著席,栋宇增新间金碧。

风月忽寄盈尺书,约我重来共晨夕。

恨不速驾鸺鹠皮,屈伸臂项款山扉。

相逢定作解垢衣,水边石上同茹芝。

形式: 古风

巢云

幽栖寄山隈,欣赏亦何有。

时许巢白云,纷然入窗牖。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