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锦岩》由明代诗人佘锦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座山峰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首先,诗人以“好山如美人”开篇,将山比作美人,形象地表达了山的秀美与魅力。接着,“贵肉宁贵骨”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既指出了山体的物质价值,也暗示了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强调了山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品质。
“台榭其妆奁,草花其肤发”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的装饰与装扮,将山比作一位精心打扮的女子,其周围的台榭如同她的妆奁,草花则是她肌肤上的装饰,生动地展现了山的自然之美与生机勃勃的景象。
“少之而媚生,多之则态没”则揭示了美的微妙之处,指出山的美在于适度,过少或过多都会破坏其原有的韵味和美感。
接下来,“伊岩自何来,观者神顿发”两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对山岩来历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观者被山的美景所震撼,心灵为之触动的感受。
“朱栏引清风,绀宇留明月”描绘了山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朱红色的栏杆引导着清风,绀色的寺庙则留下了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虽近歌舞场,真形亦昭揭”则表明即使在繁华热闹的地方,山的真貌也不会被掩盖,依然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最后,“白石却嶙峋,游人不敢伐”强调了山石的坚韧与不可侵犯,即便是游人,也不忍心破坏这份自然之美。“如其在僻郊,万古犹傲兀”则表达了即便是在偏远之地,山也能独立存在,保持其尊严与威严。
整首诗通过对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