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葫芦行

提葫芦,竹丛里鸣。昔尝见人学,今乃闻尔声。

草深山远径路狭,春尽日长花竹明。

往来行人竟何事,足茧縢穿千里行。

离家去国已牢落,况复饥渴贪前程。

是时闻尔劝沽酒,下马解带留长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提葫芦行》由宋代诗人毕仲游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中以“提葫芦”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生活场景与情感体验。葫芦在古代常被用于盛水或酒,这里不仅是一个实物,更象征着生活的日常与情感的寄托。诗人通过“竹丛里鸣”的葫芦声,引出对过往记忆的回溯,以及对当下情境的感知。葫芦声仿佛是时间的回响,让人想起曾经有人模仿葫芦声的情景,如今却能亲耳听到,引发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慨。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间小径的幽静与春日花竹的明亮,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意境。然而,在这宁静之中,又暗含着对行人的忙碌与奔波的反思。他们或许是为了生计,或许是为了追求某种理想,不辞辛劳地行走于千里之外。这种对行路人状态的描述,既体现了对生活的现实关照,也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诗中提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到有人提议“劝沽酒”,并邀请行人到长亭停留休息。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旅途中的温情与互助。在艰苦的旅途中,一杯酒、一个停留的瞬间,都能成为心灵的慰藉,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温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人物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融合,既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美好,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毕仲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诗意的美,也能引发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反思。

收录诗词(266)

毕仲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花溪四松

君不见吾植四松树,多植六松非溢数。

高织筠笼避猛风,频挑壤穴防根蠹。

直干清音已可怜,短长尺寸诗可传。

草堂旧客今安在,锦里花溪四百年。

形式: 古风

观文与可学士画枯木

韦偃树石名天下,后日良工无及者。

任侯借我枯木图,石气苍茫若唐画。

画时只用床头笔,与可亲题是真迹。

霜皮合抱隐不彰,老盖支离存半壁。

梢摧骨朽心已穿,干烂龙鳞体犹瘠。

生意虽休根柢在,崛强杈牙倚天黑。

胶流断节文理深,笋枝剥落如针直。

坐久疑行古塞外,凌空惨淡千年色。

起身就视觉有神,不见笔痕惟淡墨。

岂徒挥洒无人似,苦节清风贫到死。

任侯珍重竟何如,不独画好心君子。

若使与可为俗流,枯木虽佳侯不收。

形式: 古风

出郊

出郊虽未远,已似恶尘埃。

径稳车先到,门閒客自开。

花从今日见,会是隔年来。

载酒无知数,挥金可快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索马

索马周冈寺,鸟鸣问去程。

顽风入衣冷,寒日带霜清。

朝市心虽懒,江湖计未成。

因循已三十,真恐误生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