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有念

以道治心气,终岁得晏然。

何乃戚戚意,忽来风雨天。

既非慕荣显,又不恤饥寒。

胡为悄不乐,抱膝残灯前。

形影闇相问,心默对以言。

骨肉能几人,各在天一端。

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南北五千里,吾身在中间。

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

有如波上舟,此缚而彼牵。

自我向道来,于今六七年。

鍊成不二性,消尽千万缘。

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

岂是药无效,病多难尽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静寂的夜晚,听着细雨之声,心中萌生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开篇“以道治心气,终岁得晏然”表明诗人通过道德修养,平和地度过了一年,但紧接着“何乃戚戚意,忽来风雨天”却又是内心的不安与外界风雨的凑合,让人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忧虑。诗人的内心并非因追求荣华显达而忧虑,也不是因为担忧饥寒,而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情感波动。

“胡为悄不乐,抱膝残灯前”表明诗人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不禁感到一阵悲从中来。接着,“形影闇相问,心默对以言”则是说他与自己的身影对话,虽然没有声响,却在内心深处进行着交流。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愫,通过“骨肉能几人,各在天一端”来表达,强调了亲情的渴望与现实中的隔阂。

接下来的两句“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南北五千里,吾身在中间”具体说明了诗人的兄弟分散各地,自己则处于这远离兄弟的位置上。这种空间上的距离,也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亲情联系的渴望和不安。

“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希望摆脱现状,但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做到;另一方面,想要安定下来,却又因为内心的波动而不能自已。这种心理状态如同“有如波上舟,此缚而彼牵”,形象地比喻了诗人在生活中的无奈和挣扎。

最后,“自我向道来,于今六七年”说明了诗人已经致力于道德修养多年,但“鍊成不二性,消尽千万缘”则指出了通过这种修养,内心世界中那些复杂的纠葛和情感羁绊得到了净化。然而,“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又揭示了即便是道德高尚之人,对亲情的深厚感情依然如同一团不熄的火焰,难以完全消除。

整首诗通过对夜雨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出一种深切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亲情、孤独与生活无常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夜闻歌者

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形式: 古风

夜哭李夷道

逝者绝影响,空庭朝复昏。

家人哀临毕,夜锁寿堂门。

无妻无子何人葬,空见铭旌向月翻。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夜琴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