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空员外

禅心高卧似疏慵,诗客经过不厌重。

藤杖几携量碛雪,玉鞭曾把数嵩峰。

夜眠古巷当城月,秋直清曹入省钟。

禹凿故山归未得,河声暗老两三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禅心高卧仿佛懒散,诗人来访也从不厌烦。
常手持藤杖测量沙地积雪,也曾挥舞玉鞭数过嵩山峰峦。
夜晚在古老的街巷中伴着城月入睡,秋天在清静的官署值勤听着报时钟声。
大禹开凿的旧山还未归来,只听到黄河水声在老松间低沉回响。

注释

禅心:指修行者的心境,此处形容心境淡泊。
疏慵:懒散,不拘小节。
诗客:来访的诗人。
厌重:厌倦重复,此处指不嫌麻烦。
藤杖:用藤制成的手杖。
碛雪:沙漠中的积雪。
玉鞭:贵重的马鞭,象征身份。
嵩峰:嵩山的山峰。
古巷:古老的街道。
城月:城市中的月亮。
清曹:清闲的官署。
省钟:官署报时的钟声。
禹凿故山:大禹开凿山川的历史传说。
归未得:未能归来。
河声:黄河的流水声。
两三松:两三棵老松树。

鉴赏

诗人以其超然物外的禅心自诩,仿佛高卧不闻世事,如同对世间繁华习焉不厌。手持藤杖,每当经过积雪之地,便量度着厚薄;又曾握玉鞭,数过层叠的峻峰。在夜深人静时,诗客躺卧于古老的巷弄中,被城上明月所照亮。秋风送爽,清音传至曹娥庙前,钟声入耳,心境自在。

禹王凿山的故事,虽未亲历,但心向往之。河水潺潺,不觉年华老去,两三棵松树,也似乎随岁月而苍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超脱红尘、胸怀壮志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170)

李洞(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晚唐诗人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 字:才江

相关古诗词

上昭国水部从叔郎中

极南极北游,东汎复西流。

行匝中华地,魂销四海秋。

题诗在琼府,附舶出青州。

不遇一公子,弹琴吊古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下第送张霞归觐江南

此道背于时,携归一轴诗。

树沈孤鸟远,风逆蹇驴迟。

草入吟房坏,潮冲钓石移。

恐伤欢觐意,半路摘愁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山寺老僧

云际众僧里,独攒眉似愁。

护茶高夏腊,爱火老春秋。

海浪南曾病,河冰北苦游。

归来诸弟子,白遍后生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中秋月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半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