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仙二首(其一)

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

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

存道忘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

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追求神仙境界的坚定与执着。开篇"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两句,表明这位道士对修炼成仙的渴望和决心。紧接着的"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生动地展现了他在物质与精神上的磨练,他能够承受极大的压力,并且在这种状态中坚持长达十三年的时间,这种毅力令人震撼。

诗的后半部分"存道忘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则写出了道士通过这种极端的修炼,最终达到了成仙的境界,被玉皇所知,并得以上升进入天界。而他在离开时对弟子的嘱托,只是让他们保持坚韧不拔的信念和决心。整首诗以其深邃的意象和高度的精神追求,展现了古人对于道教修炼的理解与崇尚。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坚持不懈努力所达到的极致赞美。同时,这也反映出唐代社会中,对道教修行的普遍认同和追求永生的文化心理。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学仙二首(其二)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

岂不见古来三人俱弟兄,结茅深山读仙经。

上有青冥倚天之绝壁,下有飕飗万壑之松声。

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读多七过可乞言,为子心精得神仙。

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釐千万年。

形式: 古风

宝观主白鸲鹆歌

鸲鹆鸲鹆,众皆如漆,尔独如玉。

鸲之鹆之,众皆蓬蒿下,尔自三山来。

三山处子下人间,绰约不妆冰雪颜。

仙鸟随飞来掌上,来掌上,时拂拭。

人心鸟意自无猜,玉指霜毛本同色。

有时一去凌苍苍,朝游汗漫暮玉堂。

巫峡雨中飞暂湿,杏花林里过来香。

日夕依仁全羽翼,空欲衔环非报德。

岂不及阿母之家青鸟儿,汉宫来往传消息。

形式: 古风

往云门郊居涂经回流作

兹晨乃休暇,适往田家庐。

原谷径涂涩,春阳草木敷。

才遵板桥曲,复此清涧纡。

崩壑方见射,回流忽已舒。

明灭泛孤景,杳霭含夕虚。

无将为邑志,一酌澄波馀。

形式: 古风

往富平伤怀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

驾言百里涂,恻怆复何为。

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

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

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

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

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

单车路萧条,回首长逶迟。

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

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