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其一)

床前蜡纸一灯明,殷殷闻雷数震惊。

忽去青天无鸟迹,骤来红树有莺声。

噆肤噬血宁甘死,投隙穿帷太巧生。

为尔通宵愁不寐,几回枕上又诗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床前一盏蜡烛照亮,雷声阵阵让我心惊。
忽然间天空无鸟踪,红树丛中传来莺鸣。
它们啃食皮肉宁愿死去,却狡猾地穿过帷帐求生。
为了你我彻夜难眠,枕头之上诗兴又生。

注释

床前:靠近床榻。
蜡纸:用蜡封口的纸张。
一灯明:一盏明亮的灯。
殷殷:连续不断的声音。
闻雷:听到雷声。
数震惊:多次感到震惊。
忽去:突然消失。
青天:晴朗的天空。
无鸟迹:没有飞鸟的痕迹。
骤来:突然出现。
红树:红色的树木。
莺声:黄莺的叫声。
噆肤噬血:啃食皮肤和血液。
宁甘死:宁愿选择死亡。
投隙穿帷:钻空子穿过帷幔。
太巧生:极其巧妙地生存。
通宵:整夜。
愁不寐:忧虑得无法入睡。
几回:几次。
枕上:枕头上。
诗成:写成了诗。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虞俦的《蚊(其一)》描绘了一幅深夜独坐,被蚊虫扰醒的画面。首句“床前蜡纸一灯明”营造出寂静而微光闪烁的夜晚氛围,蜡烛的微光照亮了纸张,暗示诗人在夜深人静时还在读书或写作。接着,“殷殷闻雷数震惊”形象地写出蚊子振翅的声音,如同雷鸣般频繁且令人不安。

“忽去青天无鸟迹,骤来红树有莺声”通过对比,写出了蚊子在空中飞舞和突然停落在红树上时的动态,反衬出夜晚的静谧。蚊子的活跃与莺鸟的鸣叫形成鲜明对照,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噆肤噬血宁甘死,投隙穿帷太巧生”这两句揭示了蚊子的习性,它们不惜叮咬人以求生存,甚至穿透帷帐的缝隙,展现了其生存本能的顽强和狡猾。

最后两句“为尔通宵愁不寐,几回枕上又诗成”表达了诗人因蚊子骚扰而彻夜难眠,却又在辗转反侧中激发了创作灵感,将对蚊子的厌烦与诗兴的勃发巧妙结合,寓言了生活中的烦恼也能转化为艺术的火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蚊子为题材,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艺术才华。

收录诗词(868)

虞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被旨暂摄四明已具舟而雪作王诚之有诗相饯次韵

剡溪风雪正纷纷,暗想清游已目存。

颇怪扁舟遽乘兴,应缘坐席不容温。

海圻聊尔誇千骑,帐底何如具一尊。

回首兔园吟赏地,从今授简致频频。

形式: 七言律诗

读乐天诗戏效其体

杖屦南坡路不赊,就中景物四时佳。

春林竞秀烘迟日,雪岫初晴眩晓霞。

炎夏清风横一榻,澄秋明月满千家。

人生适意须行乐,况是樽前鬓未华。

形式: 七言律诗

偶食鸡头有怀万元亨沈德远林子长横塘三主人(其一)

秋风一熟平湖芡,满市明珠如土贱。

昔也兼名鸿雁头,今兹始识胡孙面。

应须我辈剩著语,会有后人来作传。

横塘地主总好事,凌波不过空山咽。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偶食鸡头有怀万元亨沈德远林子长横塘三主人(其二)

年丰岂特菱莲芡,米价新来如许贱。

不孤后稷由已思,谁作颜回忍饥面。

清朝已拜富民侯,太史莫书循吏传。

我今何事不归田,豆饭芋魁甘得咽。

形式: 古风 押[霰]韵